矛盾调解员、基层网格员、法制宣传员、信息排查员、治安巡查员、防火护林员、禁烧协理员……记者调研发现,继“一个村委百块牌,仨俩干部撑场面”的“挂牌风”之后,一些地方又兴起了“乡村涌进各大員,人少帽多分不完”的“發帽風”。
一段時間以來,不少部門打著“服務向基層延伸”“打通最後一公裏”等旗號,向鄉村延伸部門觸角,其普遍做法是通過“挂牌”設立“某某工作站”“某某調解室”“某某理事會”,仿佛挂了牌子,有了陣地,就有了服務。
實際上,挂牌數量多、種類雜,卻虛名多、實效差,牆上形式主義曾讓基層難以喘息,以至某地針對村(社區)的“挂牌風”進行集中整治時,清理標牌190余萬塊。
不曾想,各地花費大力氣整治“挂牌風”之後“按下葫蘆浮起瓢”,一股“發帽風”又悄然興起。從起初設立承擔綜合職能的基層網格員,泛濫到各個部門都要在鄉村設崗定員,而部分地方財政緊張、資源有限,只能在每個村(社區)幹部頭上戴一摞“帽子”。
人手少、帽子多,责任大、落实难,一些村干部白天是法制宣传员,晚上是治安巡查员,农闲时是防火护林员,农忙时又成禁烧协理员。帽子满天乱飞,干部分身乏术,岗位形同虚设,基层苦不堪言。哪个部门下来检查,村干部就摇身一变成为哪个部门的“跑腿员”。在某些地方领导眼中,“帽子”发下去,名单报上来,就成了共建共享、精细治理、延伸服务。若再开发个网络平台,就成了云上服务、智慧管理、精准治理。
效果究竟如何?不少村干部说,“帽多压身”、分身乏术,导致形式主义的虚活不能不干,群众实事无暇顾及。
基层干部期盼少发帽子,少堆责任,多帮解套子,多帮破难题。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须在“减负、免责、强权、赋能”上做文章,把有限的资源花在“刀刃”上,要真抓实干、画龙点睛,切忌虚头巴脑、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