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之线”与不断生长的未来

  《东方运动》Easternsports, 亚历克斯·达·科特Alex Da Corte, 杰森· 姆森Jayson Musson,四声道色彩有声视频,四面独立视频墙,霓虹灯、地毯、乙烯基复合地板、金属折叠椅、橘子道具、橘子香氛、香味扩散器,2014.“ 飞越之线,为了可能的世界”(In the Line of Flight, for Possible Worlds)展览现场,南京德基美术馆,2022

  疫情为全球造成诸多困境,却从另一个层面上激发了科技的发展。而科技艺术作为先锋的艺术形式,是近十年间国际探讨的焦点方向。历经近一年的筹备,德基美术馆升级改造后首个当代艺术展览“飞越之线,为了可能的世界”(In the Line of Flight, for Possible Worlds)于7月21 日正式开展。

  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提供展览学术支持,国际知名策展人张尕策展,集结了包括亚历克斯·达·科特 & 杰森·姆森(Alex Da Corte & Jayson Musson)、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林 科、 陆 扬、 托 马 斯· 萨 拉 切 诺(Tomás Saraceno)、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张培力、周啸虎等在内十数位国内外顶尖的跨学科、跨代际、跨媒介当代艺术家及艺术组合,共同亮相德基美术馆“当代艺术特展厅”,在整个展厅千余平米中呈现异彩纷呈的多重未来世界。

  开幕式中线上与线下的全球互联畅想了一种将彻底打破物理区隔的未来世界——科技发展的未来,人类的思想与情感是否可以穿透时空的局限自由地 相遇。而展厅中还有更“多重未来”在等着大家探索。

  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永恒状态,从近现实端的科学到远未来端的宇宙,人们总在同时想象未来与创造未来。近十年来,数字技术逐渐改变着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构造,艺术的边界被数字媒介、科技、游戏等种种新经验所敲开,特别是历经元宇宙爆发的元年,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趋势。

  位于南京的德基美术馆与策展人、艺术家一起,以不同媒介与不同主题的艺术实践畅想未来的“多重世界”,思考与探索人类与世界未来情态可能性的机遇与希望。

  本次参展艺术家皆为该领域国内外的先锋者,有多位是威尼斯双年展的常客,并且在整个国际艺术界影响深远,不仅如此,本次“飞越之线,为了可能的世界”所展出的作品大多是在国内首次亮相:包括 Hito Steyerl 的《莱奥纳多的潜水艇》是 2019 年威双参展作品,Alex Da Corte 的《东方运动》更是在疫情的全球阻断下,由艺术家远程指导在本地搭建完成。同样能体验到一种全球互联的还有 Dorian Gaudin 本次带来的《Love Actually》,该作品的物理本体将置身于美国纽约,届时走进德基美术馆的观者可以与装置、与地球别处的人们实现远程的实时互动。

  本次展览是关于未来可能性世界的探索,同时也超越了美术馆的物理局限,延续到展厅外巨大的公共空间与生活场景之中。在位于“中华第一商圈”南京新街口的德基广场一期户外,由孙冬冬策划的“共同此地”即将链接更多受众,邀请人们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闯入偶遇的未来。面向中山路的巨型屏幕作为一个媒合艺术世界与社会空间的界面平台,跨越时空的交流、汇聚与共享。第一季“共同此地”将涵盖国内外跨媒介当代艺术家及其近年创作,试图在人类文明转型期探索未来可能性。

  面对屏幕的体验,我们每个人都并不陌生,正如前些年的《黑镜》(Black Mirror)预言:我们都生活在屏幕的景观之中——手机、电视、电脑等无数“屏幕”包裹了我们的视听与认知途径,我们通过屏幕理解外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交流。在介面背后,仿佛一切皆可触及,一切传统认知中的距离感与不可见性皆被打破。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介面透明化”的追逐之下,屏幕不断走向纵深,甚至试图抹去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一块巨大的屏幕,相反,试图提示我们媒介物的存在。

  对这一特别的呈现,孙冬冬表示:“共同此地”在此重新回应全球媒介技术初兴时代的承诺与愿望——艺术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被观看的对象,她也应该是一个制造人们驻足相遇与共同在此的事件,尤其是在一个日趋激烈充满张力的时代,“共同”所展现出的一个关于“我们”的形象,才是人类艺术向我们自身馈赠的一份礼物。

  同时,德基美术馆的中庭艺术家项目将在德基广场二期的巨大中庭内呈现,这是自去年美术馆公共艺术区域开放奈良美智:绿屋|橘屋特别展出项目以来,又一次推出的公共艺术项目。中国当代艺术家王郁洋亦是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参展艺术家之一。这次他最广为人所知的作品之一《人造月》将在德基美术馆“点亮”。

  而王郁洋的这个“月亮”由各式各样日光灯管组成的球体表面,看似模拟夜空中的冰轮皓月,实则包含着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历史张力。特别的是作品与德基整个公共空间相融合,打造出全新的事件与体验——月亮将在公众的注目下被搭建而成,指向某种自然物与人造物间的辩证与共生关系,也是观众将要迈入展览这个“未来世界”的一个“奇点”暗示。人类对于宇宙天马行空的叙事,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在时间长河里相携共进,而我们也从未停止过想象,在全球文化共享着对月亮的关注的大背景下,从“嫦娥奔月”到“人造之月”,中国人以独有的东方意象和浪漫情怀不断探索着人类与月亮天然又亲密的关系。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