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的农民自己种的粮食,自己都不敢吃,要饿着肚子也要先交公粮,如果不交公粮村干部就要到你家里抓人,这是我们的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人多基数大,交公粮的时候,也不说基数大,正是因为基数大,才为国家做了巨大的贡献,不是难以承受,而是不想给,想给农民发养老金,办法总比困难多。当年交公粮都是有任务的,每人交多少质量可达标,都是严格要求的,公粮之外的给钱,而且不止公粮的问题,水利建设也是有任务的,当年都是人拉肩抗的,很多人都累倒了。城镇职工退休后可以领到足够生活的退休金,而农民却永远没有退休,他们很多人都是干活干到走不动了才休息,而失去劳动能力后的生活大多苦不堪言。
儿女孝顺的,偶尔给点钱,送些吃的用的,仅够维持生命,根本谈不上生活质量。碰上儿女不孝顺或者自顾不暇的,那些老人就苦了!因绝望轻生的虽然只是少数,但也道出了农村老人的囧途。城镇职工有工龄可算,那农民也同样有工龄啊! 其实,农民也一直都在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全国八万六千座水库,几十万公里的公路,防洪大堤,人工天河,千万亩良田改造,河道的梳理,成渝铁路,长江封洪区,红旗渠修成,对国家工业化的支援,城乡剪刀差的贡献。这一切全靠人工肩挑背托,他们对国家贡献之巨,吃苦耐劳之巨,世界罕见!
通过城乡剪刀差,农村给城市贡献了至少30万亿,这是九十年代前的30万亿,相当于今天的几百万亿甚至千万亿。那批农村的铁汉子铁娘子们为此付出的努力是不可否认的。现在,我们的GDP已经是世界第二了,国家有钱了,当初的那些青壮年却变成了步履蹒跚的老人,其中有不少人因为当年的过度疲劳造成后遗症的,比如胳膊、腿的病变导致行动受限!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为国家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健康代价,做出过重大贡献。这难道就不是工龄吗? 同为中国人,城乡待遇不宜差别太大。
农民是只要有口气都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养活自己,除农民以外的任何职业报酬都是很高的享受劳动法保护,有财政补贴,养老金,退休金金,农民呢,国家发展的任何项目城市发展,交通发展要用体力活的都是农民干的,有的连基本工资都拿不到,如果没有农民,那穿西装领带,穿名牌衣服的,一天八小时,有星期天的会去搬砖头!
我虽然现在在城市生活,但也在农村生活了十几年,耕田那种艰辛心有体会,年年一收完水稻脱粒晒干第一时间挑最好的稻谷拉去几公里远国家收公粮点交公粮,公粮是无偿交给国家的,只交少部分购粮国家才补贴一些钱,那时产量很低我家人多田少就算没交公粮都没够吃每年都买几百斤高价米回才够一家吃,但应交的也一斤不少的交,我认为那时的农民不比科学家贡献少,自己粮食不够食也要交给国家,能保证城市和军队粮食供应,我觉得农民领退休金是应该的。
那个时代交粮分三类,一是公粮,二是平价粮,三是议价粮,公粮和平价粮生产队是按田亩分摊规定的,一般当时南方种三熟制的田块扣除自留口粮稍微有得卖点议价粮,而且那是分田到户那时的事,再早就是生产队时三级所有制队为基础时为公粮和余粮。
那个年代农民交售粮食分为公粮(农业税)和统购,公粮是免费的,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也可用钱抵粮,统购也就是统一收购,统购又分为定购,定购是按每人每亩田地计算交售的,必须按质按量交售,有一定的价钱的。交公粮和定购遇到灾年大减产,哪怕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买粮也要向国家交售。
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生产的粮食,分三份,1.征收,属农业税,是国税,直归国库,不给钱,那有上税还给钱的。2.征购粮,是国家规定生产粮食必须上交国家,不许私自买卖,是给钱的,这钱作为生产队收入,生产队把生产队费用报销后剩余的钱用于农民工资,那时国家定价,小麦才一角二分,实际市场价三角二分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