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文明仍應有“標配”--健康·生活--人民網

  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注意消毒……疫情發生以來,很多人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近日對4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疫情發生以來,98.0%的受訪者更加注重個人衛生了。受訪者養成了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風等好習慣,77.6%的受訪者表示疫情結束後仍會繼續保持這些習慣。

  習慣作爲一種慣性的力量,建立新習慣或打破舊習慣通常比想象的要困難。疫情之下,大敵當前,一系列衛生防疫行爲的重複能讓人們養成好習慣。但壓力下的重複,則可能使一些人存在潛意識的抗拒,以至于“好了傷疤忘了痛”。

  疫情過後公衆能否養成並堅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委實需要強化公共文明教育。要讓人們深刻意識到,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增強身體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呼吸道感染幾率;有利于切斷傳染源,擁有健康衛生的環境,而且還會帶來快樂。用專家的話說,會讓人産生激奮心理,從而增強自信心,又會強化下一次的行爲,形成“快樂—新行爲—又快樂—新行爲”的良性循環。

  但個人自律,並非全能。放任自流,偏行己路乃是人類的劣根性之一。顯然就需要借著法治的強制手段,以強化公衆對生命價值倫理觀的認同,對公共衛生制度的謹守遵行。防疫中形成的公共常識和經驗,亦應通過立法使其制度化常態化,近而升華爲公衆治理智慧。

  北京市人大已進行二審的《北京市文明行爲促進條例(草案)》,就將“公共場所咳嗽、打噴嚏時遮掩口鼻,患傳染性流感時佩戴口罩,使用公筷公勺進行分餐等內容納入文明行爲規範。《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明確對違法食用者最高擬可罰款一萬元,對組織食用者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給文明行爲規範立法將是地方的共同選擇,意義正在于凝聚文明共識,將現代公共生活對公民行爲的文明訴求,上升爲普適性的行爲規範,確立更多更高的行爲標尺。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維護公共生命健康,將發揮重要的法律支撐作用。

  立法出台文明行爲促進條例,是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的突出問題。更重要的是剛性的法律制度以及賞善懲惡的約束機制,可以倒逼百姓文明行爲的養成和升華,形成文明的執行力和社會良治。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