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大變局時代萬億城市正在洗牌

  在去年全國人口僅增長48萬人的背景下,人口區域格局正在迎來新一輪洗牌。從全國來看,哪些城市人口增速放緩,哪些城市逆勢起飛?長遠來看,又呈現出哪些趨勢和機會?

  萬億城市是全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也是人口增長的主力軍。截至目前,全國24個GDP萬億城市中,除深圳外,2021年末人口數據皆已揭曉。

  其中,武漢憑借120.12萬人的增量“一騎絕塵”,常住人口規模也反超鄭州,重回“中部人口第一城”位置。與此同時,成都、杭州、西安等新一線萬人,與武漢一起構成年度新增人口第一方陣。

  相比之下,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人口增長速度顯著放緩。其中,北京常住人口連續第五年出現負增長,上海2021年人口增量僅1.07萬人,此前的“搶人”大戶廣州人口增量也僅爲7.03萬人。

  在去年全國人口僅增長48萬人的背景下,人口區域格局正在迎來新一輪洗牌。從全國來看,哪些城市人口增速放緩,哪些城市逆勢起飛?長遠來看,又呈現出哪些趨勢和機會?

  “七普”數據公布時,鄭州春風得意。2010年至2020年,鄭州常住人口增加397.41萬人,十年增長46.07%,成爲中部地區人口增長最快的城市。對比來看,武漢、長沙增量分別爲254.11萬人、300.69萬人。鄭州也由此取代武漢,首次成爲中部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

  從全國來看,鄭州更超越杭州、青島、哈爾濱、石家莊、南陽、周口、臨沂、濰坊、保定、邯鄲和溫州等城市,常住人口排位前移11位,跻身全國前十。

  如今,武漢又憑借全國第一的人口增量,一舉反超鄭州,重新奪回中部人口第一城的稱號。最新數據顯示,武漢、鄭州常住人口分別爲1364.89萬人、1274.2萬人。

  與此同時,武漢城區人口(2020年爲995萬人)優勢顯著,有望成爲繼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之後,第8個超大城市(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人)。

  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後疫情時代的人口回流。在全國超半數省份常住人口負增長情況下,去年湖北全省人口增量爲54.7萬人,僅次于浙江和廣東。受疫情等因素影響,2020年湖北一度流失人口150多萬,如今正在逐步回流。

  與人口增長相伴隨的是,武漢經濟正迎來強勢反彈。2021年,武漢GDP爲1.77萬億元,同比增長12.2%,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九位。雖然尚未回到疫情前的位置,但經濟恢複帶來的人口回流效應已經開始凸顯。

  低生育率背景下,人口的遷移流動越來越成爲不同城市人口變動的主要因素。在複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任遠看來,歸根究底,決定人口流向的因素,最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和就業機會的差別帶來的。例如,疫情這樣的突發災害性事件,會影響湖北乃至整個中國人口遷移流動的總量和結構,但是長期的人口流向,還是由一個地區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所決定。

  從目前來看,在中部地區,武漢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都具有領先優勢。不過,相較于武漢,鄭州在人口腹地、經濟和人口首位度上都還有更廣闊的增長空間。

  根據武漢、鄭州國土空間規劃,兩座城市劃定的2035年人口上限分別爲1800萬人、1660萬人。未來,中部地區人口第一城的角逐,依然將是武漢和鄭州的“二人轉”。

  武漢和鄭州“逐鹿”中原背後,正是省會城市的強勢崛起。除武漢外,成都、杭州和西安的表現也十分亮眼。

  2021年末,成都常住人口爲2119.2萬人,增量24.5萬人;杭州常住人口爲1196.5萬人,增量23.9萬人;西安常住人口爲1316.3萬人,增量20.3萬人。在24座萬億城市中,成都、杭州、西安與武漢一同構成第一方陣。

  成都和西安都是“強省會”的代表,2021年GDP分別達到19917億元、10688.28億元,分別占據所在省份37.0%、35.9%。2021年,四川全年人口增量僅爲1.3萬人,陝西甚至首次出現負增長——人口規模減少1萬人,而成都與西安保持超過20萬人的增長,也反映出中心城市對區域人口的引力。

  上一輪人口爭奪戰中,深圳、廣州、成都、西安、鄭州、杭州、重慶、長沙成爲最大贏家,十年人口增量都超過300萬人。其中,成都和西安更是分別達到581.9萬人和448.51萬人,展現出強省會強大的增長潛力。

  在都市圈時代,這些省會城市和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有望進一步增強,不僅作爲區域核心增長極,也逐漸在更廣闊的腹地內完成分工與融合。另外,受疫情反複等因素影響,就業向省內回流也逐漸成爲一種新的選擇。

  而作爲長三角經濟重鎮,杭州身後則站著新晉全國人口增長第一大省——浙江。2021年,浙江省常住人口達6540萬人,憑借72萬人的年度增量,一舉取代廣東成爲全國人口增長第一大省。從結構來看,在新增人口中,自然增長僅6.5萬人,機械增長高達65.5萬人。

  也就是說,浙江人口增長動力主要來源于外部遷徙流動。與之類似,杭州新增23.9萬人中,除了2.9‰的自然增長(約3.5萬人),從外部流入人口高達20.36萬人。

  這與近年來浙江、杭州快速發展帶來的人口流入緊密相關。而且,相比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杭州的人口政策也相對積極。

  不久前,一則“大學生創業失敗,貸款10萬元以下由政府代償”的消息刷屏網絡,便是這個共同富裕示範區展示“友好度”的突出例子。這其中,不僅省會杭州成爲最大受益者,作爲杭甬“雙子星”之一的甯波,去年常住人口增量也達到12.4萬人。

  2021年,北上廣常住人口分別爲2188.6萬人、2489.43萬人、1881.06萬人。從人口增量來看,上海和廣州新增人口分別爲1.07萬人、7.07萬人,北京常住人口則下降0.4萬人。

  七普數據顯示,深圳、廣州十年間人口增長分別爲713.61萬人、597.58萬人,在萬億城市中分別排在第一、第二位,年均增量在六七十萬左右。北京、上海雖然已開始主動控制人口規模,但十年人口增量也分別達到228.07萬人、185.17萬人。

  2021年,北京、上海出生率分別爲6.35‰、4.67‰,均低于7.52‰的全國平均水平。廣州出生率(戶籍人口)雖然還維持在兩位數(11.82‰),但相比往年也大幅下降。而從自然增長率來看,上海更是出現-0.92‰的負增長,北京也僅爲0.96‰,廣州6.26 ‰(戶籍人口)的水平,也比 2020 年低 2.68 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近年來,北京和上海都開始主動控制人口規模。北京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上海則以2500萬人左右的規模作爲2035年常住人口調控目標。去年,盡管兩地落戶門檻有不同程度放低,但人口吸納能力已成逐步收縮態勢。尤其是北京,過去5年常住人口規模持續下降,累計減少6.8萬人。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田雪原指出,“一些人在疫情或其他原因下,返回故鄉了,這可以說對北上廣深影響比較大。”

  去年,廣州人口增量陡然跌破10萬,創造下近20年新低。廣州身後,整個廣東的人口增速也大幅減緩。2021年末,廣東常住人口爲12684萬人,相比2020年末增加60萬人,增量直接“腰斬”。與之相比,2020年廣東常住人口增量達135萬人。

  形成鮮明對比的例子是重慶。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21年重慶外出農民工513.6萬人,下降1.7%;本地農民工242.7萬人,增長13.4%。2021年重慶人口自然增長率僅爲-1.55‰,而當年常住人口增長3.5萬人,顯示人口回流。

  當然,上海、廣州在常住人口增量大幅縮水的同時,戶籍人口去年分別增長11.49萬人和26.42萬人。這說明,一線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依然旺盛,人口結構或將繼續調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