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昆明6月21日電(記者 嚴勇)臨滄是雲南省“最年輕”的地級市,地處祖國開放前沿,是綠色之城、著名茶鄉,是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民族文化絢麗多彩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臨滄各項事業取得突破性進展,迸發出蓬勃活力。
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2020年臨滄市9.4萬戶36.9萬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6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8縣(區)全部摘帽,困擾臨滄人民的區域性整體貧困和絕對貧困問題得到了曆史性解決。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後,臨滄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擺在頭等重要位置來抓,著力推動脫貧攻堅政策舉措和工作體系逐步向鄉村振興平穩過渡,重點在抓監測幫扶、抓鞏固拓展、抓有效銜接上下功夫。
此外,臨滄還以全省首創的“萬名幹部規劃家鄉”爲引領,完成了城市、鄉(鎮)集鎮規劃建設範圍以外的6511個自然村的村莊規劃。在此基礎上,深入實施“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選定500個示範村,發揮政策示範、機制示範的引領作用,以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汙水治理爲重點,帶動全市7500多個自然村全面整治,形成一批美麗村莊與鮮花盛開的村莊。
臨滄市委書記楊浩東表示,臨滄以人的清單、物的清單、問題清單、項目清單“四張清單”開啓了鄉村振興的“臨滄實踐”:“萬名幹部規劃家鄉行動”紮實開展,“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全面實施,鄉村旅遊穩步啓動,沿邊小康村建設成效明顯。
“十三五”以來,臨滄充分發揮沿邊區位優勢,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以企業先行、文化先行、地方先行、民心先行“四個先行”推動對緬開放“五通”,並取得明顯成效。
以堅持企業先行,進一步深化雙邊貿易往來爲例。“十三五”期間,臨滄市積極鼓勵企業“走出去”,累計辦理外貿經營者備案754家;服務33戶企業與緬方開展甘蔗、橡膠、茶葉、咖啡等農作物種植116萬畝,建成科技示範園1萬多畝等。探索開展大額人民幣現鈔攜帶證業務和跨境金融支付試點,形成“臨滄經驗”。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進一步壓縮通關時間,推進口岸提效降費,降低企業通關成本,口岸功能進一步擴大等。
楊浩東表示,作爲對緬開放的州市之一,臨滄還堅持文化先行,進一步推動雙邊人文交流。如加強文化領域的交流合作,每年開展一定規模的文化體育交流活動;舉辦華裔青少年夏(冬)令營文化體驗活動;組織民間文藝演出隊和體育代表隊赴緬演出交流和參賽,幫助緬方培訓文藝骨幹和體育裁判200多人;建成國門學校5所,建成鎮康一中“漢語中小學推廣基地”和滇西科技師範學院“華文教育基地”,幫助緬甸華文學校提高辦學水平等。
“在確保邊境安全穩定的基礎上,我們將繼續做好沿邊開放這篇大文章,全力推進興邊富民示範區建設。”楊浩東表示。
2019年5月,國務院批准臨滄以邊疆多民族欠發達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爲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臨滄市副市長沈熙說,通過兩年的努力,目前示範區建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現有茶園面積167萬畝,産量15萬噸;臨滄堅果面積263萬畝,産量4萬噸;核桃面積800萬畝,産量51萬噸;甘蔗面積150萬畝,年産甘蔗600萬噸……各項指標均居全省前列,這是臨滄打造“綠色食品牌”的家底。
近年來,臨滄聚焦“糖、茶、果、蔬、畜”優勢主導産業,圍繞世界一流、中國最優的目標,堅持“大産業+新主體+新平台”的發展思路,持續打造一流“綠色食品牌”,並致力于建設世界一流的綠色食品基地。
臨滄市副市長趙貴祥介紹,目前臨滄已有“三品一標”登記(認證)422個,認定綠色食品牌産業基地160個。鳳慶、雙江、耿馬、永德被列入全省“一縣一業”示範縣和特色縣;上海鵬欣集團等一批項目順利推進落地;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97戶等。
臨滄山好、水好、空氣好、村莊好、氣候好,具有國內外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森林覆蓋率達70.2%,年均氣溫18.5℃,空氣優良率達97%以上,具有發展全域旅遊、鄉村旅遊的獨特優勢。該市文旅局局長何強宇介紹,當前,臨滄旅遊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隨著高速公路、鐵路陸續開通,臨滄到省會城市及周邊城市的通達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爲鄉村旅遊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今年5月11日,雲南省委、省政府召開臨滄現場辦公會,賦予臨滄要“努力成爲鄉村振興示範區、興邊富民示範區、國家可持續發展示範區”的發展定位。楊浩東表示,臨滄將全面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以“臨滄有我,不負臨滄”的責任擔當,奮力創造更多“臨滄精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