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英烈魂砥砺強軍路

  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曆史記憶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力量。近年來,國家相繼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地位和權益保障法》《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辦法》等法規。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烈士褒揚工作的意見》。一系列法規政策的出台,旨在加強對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傳教育,維護英雄烈士尊嚴和合法權益,彰顯了保護和尊崇英烈的國家意志。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傳承英烈精神,當好英烈傳人,是對英烈最好的致敬。清明節前夕,各部隊采取線上線下多種形式,開展英烈紀念活動,宣講英烈事迹,並引導官兵高擎法律利劍,與诋毀、亵渎英烈精神的不法行爲作堅決鬥爭,以實際行動維護英烈形象。軍事檢察機關也主動作爲,聯合地方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加強英烈權益、英烈紀念設施保護工作,營造了崇尚、學習、捍衛英雄烈士的良好氛圍。

  國家建立英雄烈士紀念設施供公衆瞻仰,悼念緬懷英雄烈士,開展紀念和教育活動。 ——摘自軍人地位和權益保障法

  3月中旬,蒼松翠柏掩映下的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一片莊嚴肅穆。北部戰區陸軍某旅組織新兵集訓隊新戰士來到陵園,擦拭墓碑、敬獻鮮花,現地學習英烈事迹,感悟英烈精神。

  “爲什麽戰旗美如畫?把英烈忠骨捧在胸前的那一刻,我找到了答案。”活動現場,曾作爲禮兵參加第五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任務的班長程志遠,給大家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曆和感受,鼓勵新戰友接過前輩的槍,練強打贏本領。

  該旅連續8年擔負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任務,旅隊根據英雄烈士保護法規定,在旅史長廊開設“接英烈回家”任務展區,並在清明節和重要紀念日,組織官兵開展英雄烈士紀念活動,將其作爲傳承英烈精神的生動載體。同時,組織官兵觀看《上甘嶺》《長津湖》等影視作品,邀請抗美援朝老兵講述英雄故事,讓執行過儀式任務的官兵登台話感受,激勵官兵學習、傳承英烈精神,爭做英雄傳人。

  旅史長廊裏,電子屏正播放旅隊制作的紀錄片。“標兵就位!”隨著一名戰士的口令,禮兵緩緩擡起棺椁,動作整齊,飽含著對英烈的敬意。

  這名下達口令的戰士叫張國瀛,已連續8年執行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任務。他說:“每一次接英烈回家,都是難忘的心靈洗禮;與英烈的‘零距離’接觸,讓我實現了軍旅人生的升華。”

  張國瀛剛入伍時,紀律觀念較弱,訓練中總是提不起勁頭。“第一次執行任務時,我看到一位尋親的老大娘,跪在刻有親人姓名的烈士英名牆前。這一幕讓我受到強烈震撼,深切感悟到是英烈的流血犧牲才贏得現在的和平安甯。”此後,他轉變思想,訓練中頑強拼搏,工作中嚴格要求,在執行大項任務中表現突出,榮立三等功,成爲骨幹,被評爲“感動旅隊十大標兵”。

  在英烈精神激勵下,該旅湧現出大批像張國瀛一樣的優秀士兵。第八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上,禮兵韓家奇持槍的視頻,在網絡上廣爲流傳。經曆儀式任務洗禮後,韓家奇主動申請到戰鬥崗位鍛煉。前不久,在營裏組織的訓練課目隨機抽考中,他被臨時指定爲戰鬥班組指揮員。在他的帶領下,戰鬥班組成員密切協作,高標准完成展開與撤收課目,取得優異成績,受到考核組的好評。

  走下訓練場的韓家奇說:“我要像英烈那樣,在本職崗位創一流成績,當好守護祖國和平安甯的衛士。”

  國家保護英雄烈士,對英雄烈士予以褒揚、紀念,加強對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宣傳、教育,維護英雄烈士尊嚴和合法權益。——摘自英雄烈士保護法

  “雷鋒入伍前在弓長嶺焦化廠當工人時,省吃儉用,攢出200元捐款”“雷鋒無論是在地方當工人,還是參軍入伍當戰士,都是先進典型……”

  3月下旬,第79集團軍某旅雷鋒班第27任班長牟振華在校外輔導員之家,通過視頻連線,爲學生們作了一場精彩的雷鋒精神報告。課後,他詳細解答師生們的提問,把真實可信的英雄形象,烙印到千裏之外的師生心中。

  “作爲雷鋒部隊的一員,我要做一粒傳播英烈精神的種子,讓雷鋒精神薪火相傳。”牟振華告訴筆者,旅隊有300多名官兵擔任全國200多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已作雷鋒精神報告500余場次,聽衆近10萬人。

  爲弘揚雷鋒精神,該旅雷鋒紀念館自1992年開館以來,累計接待800多個社會團體、50多萬人次參觀訪問。旅隊官兵還通過參加中央媒體節目錄制,向全國觀衆展示英烈傳人新風采。相關活動報道多次獲得廣大網友持續關注。

  近年來,該旅持續開展“法治軍營,與法同行”等系列活動,將英雄烈士保護法、網絡安全法和民法典等納入教育計劃,不斷強化官兵法治意識。針對一些編造謠言抹黑、诋毀英烈的醜惡現象,該旅官兵堅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英烈形象。前不久,雷鋒連連長侯憲時參加某地學雷鋒活動,聽到有人嘲諷英烈時,他當即批駁:英雄烈士保護法規定,以侮辱、誹謗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肆意散布損害英烈形象的言論,將承擔法律責任……”有理有據的回擊,贏得現場群衆的共鳴和贊許。

  深刻感悟英烈精神,才能自覺維護英烈形象。該旅組織編寫學習讀本下發官兵,借助強軍網等平台,推送學習資料,促進人人知雷鋒懂雷鋒。他們還開展“雷鋒講堂”“雷鋒知識競賽”、故事分享會等活動,組織官兵用親曆、親見的真實故事,講述對雷鋒精神的理解,強化對英烈精神的感情認同。

  學英烈事迹,做英烈傳人。近日,該旅接連收到來自地方的感謝信和錦旗。戰士姚夢晨、王嘉鑫在休假期間,積極參加家鄉疫情防控工作、爲困難群衆捐資送物,主動爲學校作雷鋒精神報告,成爲家鄉人民眼中的“活雷鋒”。

  國務院有關部門、軍隊有關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關心英雄烈士遺屬的生活情況,每年定期走訪慰問英雄烈士遺屬。 ——摘自英雄烈士保護法

  楊媽媽是新疆軍區某合成團上等兵楊成斌的母親。2020年5月,楊成斌在執行高原任務中突發疾病,犧牲在哨位上,被評爲革命烈士,追認爲共産黨員,並追記二等功。

  英雄身後事,戰友常牽挂。楊成斌犧牲後,團黨委先後5次派人遠赴英烈家鄉所在地,與當地政府溝通協調,落實楊成斌父母烈屬優撫待遇。團裏協調相關部門,分別在部隊駐地和楊成斌家鄉烈士陵園修建了紀念設施,方便官兵、烈屬、群衆祭拜。同時,團裏倡議官兵利用休假時機,到楊成斌烈士家中看望親人,主動承擔起“兒子”的責任。

  “楊媽媽,我們來看您了。”伴隨著親切的問候,5位“兵兒子”走進小院。他們當中,有兩人是正在休假的戰士,還有3人是已經退役的老兵,他們都是楊成斌生前的戰友。

  下士張文進一邊問候楊媽媽,一邊拿出禮物。“這是團裏給你們准備的健康禮包,可以到附近的體系醫院進行體檢。”看著楊媽媽的笑容,張文進不禁想起兩年前的場景。

  楊成斌犧牲後,楊媽媽成天以淚洗面,全家都籠罩在悲傷中。團裏及時開展“緬懷戰友,關愛烈屬”活動,一時間,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信件、一件件親手制作的禮物,從邊疆軍營飛到了烈士父母手中,幫助烈士家人盡快走出悲傷。

  “以前成斌在家時,都是他幫我采茶。看到你們,就像見到了成斌,我覺得他還沒有走遠……”楊爸爸感慨。

  “成斌一直都和我們在一起。”梁川接過話茬。退役之後,他多次受邀前往當地學校、企事業單位開展國防教育,宣講楊成斌的事迹。去年征兵時,楊成斌成爲家鄉人武部的征兵人物形象,印發在宣傳冊上。

  暖心事不止這些。楊爸爸告訴大家,今年春節前,一名網友給家裏寄來賀卡,上面寫道:“正因爲英雄守護,才有了萬家團圓。”楊爸爸說:“等成斌的弟弟長大了,我還要送他去衛國戍邊,讓他接過哥哥的槍。”

  隨後,戰友們來到楊成斌的房間,向他的遺像敬禮。大家表示,要傳承好英烈精神,無論身處何地,都要牢記軍人職責,做無愧于祖國、無愧于人民的人。

  離別之際,楊媽媽拉著幾位“兵兒子”的手,久久不願松開。戰友們說:“請楊媽媽多保重,我們都是您的兒子,今後會常來看您!”

  英雄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應當健全服務和管理工作規範,方便瞻仰、悼念英雄烈士,保持英雄烈士紀念設施莊嚴、肅穆、清淨的環境和氛圍。 ——摘自英雄烈士保護法

  清明節前夕,西部戰區第二軍事檢察院聯合甘肅省人民檢察院通過視頻連線蘭州市某烈士陵園,祭奠革命英烈。看到烈士陵園修葺一新、環境優美,軍地檢察官深感欣慰。

  去年,西部戰區第二軍事檢察院赴該烈士陵園開展專題黨日活動時,看到陵園年久失修,環境髒亂,墓碑等設施損毀嚴重。檢察長吳和平說:“維護英烈權益,讓英烈有一個肅穆清淨的安息地,我們義不容辭!”他們立即聯合駐地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檢察公益訴訟職能,依法督促當地相關部門履行管護職責,加強陵園設施維修保護。

  甘肅省人民檢察院接到問題通報後,聯合市、縣兩級人民檢察院以及西部戰區第二軍事檢察院、蘭州軍事檢察院,成立公益訴訟保護辦案組,對陵園管護情況進行全面調查取證。他們調查發現,陵園存在紀念碑碑面部分損壞,英烈墓碑刻字斑駁脫落,墓碑旁雜草叢生且堆放有建築垃圾,管理不善、設施破舊等問題,英烈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很快,軍地檢察機關對該陵園的管護責任單位進行公益訴訟立案,並制發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依法對烈士陵園設施進行修繕,規範陵園管理秩序,履行管理保護職責。同時,將檢察建議通報相關單位,多部門開展聯合監督整改。

  該烈士陵園屬縣級保護單位,管護人員編制和日常維護經費少,無法滿足陵園管護需要。軍地檢察機關在督促該縣有關單位積極履行職責的同時,組織軍地檢察官和駐地部隊官兵,在此烈士陵園開展以“軍地攜手護英烈”爲主題的黨日活動,清理陵園雜物雜草,整修陵墓周邊環境,擦拭烈士墓碑,重描碑體字迹。同時,市、縣兩級有關單位召開陵園修繕維護工作座談會,研究陵園整治方案和經費籌措方式,推進烈士陵園的整修工作。軍地檢察機關還將陵園管護情況向當地市人大、政協作了通報,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將該烈士陵園提升爲市級保護單位、增加日常管護經費,引起了當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如今,整修後的烈士陵園面貌一新,在群山環繞和蒼松翠柏間肅穆而清靜,成爲群衆緬懷英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圖⑤:武警第一機動總隊某支隊官兵來到六盤山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尋覓先烈足迹、重溫入伍誓詞。劉 彰攝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