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永“新”景湘贛邊

  永新,湘贛邊陲的千年古縣。雄奇九隴、清麗南華的自然風光,“三灣改編”“龍源口大捷”的紅色記憶,書法之鄉、非遺傳承的文化底蘊,共同構築起永新留給人們的獨特印象。

  日永月新,笃行不怠。今年以來,永新縣正以“加速奔跑”的姿態,不斷爲自己增添新的“標簽”。該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一個目標、主攻三大戰場、推進五個走前列,以“永新活力”力促産業發展,以“永新底色”提升城鄉環境,以“永新動能”深化改革開放,以“永新擔當”增進民生福祉。

  數據顯示,2021年,全縣GDP總額達134億元,同比增長9.6%;財政總收入15.5億元,同比增長20.9%;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07元、14166元,同比分別增長8.3%和11.5%,高質量發展跑出“加速度”。一幅隽永清麗的全“新”景致,正綻放在湘贛之邊。

  在永新縣工業園區的肯特化學DCS指揮中心內,大屏幕上的數據在不斷更新滾動。實時産能、産品存量、原料狀態……各項信息一目了然,工作人員們正根據數據調整生産速度和産品種類。

  僅用一年時間,這家企業完成了異地技改擴能,建成了集成生産前後端一體化中控室及智能化生産線,實現生産數字化、智能化。“我們在擴改後采用數據采集和監控系統,生産工藝數據自動數采率達90%以上。”行政人事總監鍾小軍說。

  華昊新能源有限公司的锂離子電池原材料、智能制造産業園的智能終端設備、遠程醫療線上問診……如今的永新,不僅傳統産業“老樹發新枝”,新興數字經濟産業更是風起雲湧。該縣出台《永新縣關于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的實施方案》,不僅對2022年和“十四五”期間全縣數字經濟相關項目進行了全面梳理,落實了清單化、項目化、具體化要求,更爲全縣2025年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等方面的遠景目標制定下具體的“路線圖”。

  去年以來,該縣加快推動“雙創基地”“物聯網智能制造産業園”“智慧醫療産業園”等項目建設和“人工智能産業園”“嘉尚新能源”等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並圍繞爲18家數字經濟相關企業量身定做的《永新縣2022年服務企業招工工作方案》,爲企業解決招工難題。

  搶占“新賽道”的同時,永新縣積極謀求産業升級新成效。該縣以招商引資作爲推動産業升級的“第一抓手”,聚焦電子信息、超纖複合新材料兩大主導産業,不斷建鏈、補鏈、強鏈,推進全産業鏈“靶向”招商。

  截至目前,永新縣工業園區共集聚電子信息企業50余家,超纖複合新材料企業30余家,兩大主導産業集聚企業占比達73.5%,“葡萄串效應”凸顯。2021年,該縣規上工業營業收入、利潤爲139.5億元、12.5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0.9%和124.1%,工業經濟呈現強勁發展勢頭。

  “原本只是回來過年的,看到家裏被改造成了旅遊點,位置又在縣城中心,人流量和環境都沒的說,當即就決定在家裏做點小生意。過年的時候,全家人來幫忙都忙不過來!”去年年底,在外務工的永新居民陳業發在秀水坊美食街租下一個店面,做起了夜宵生意。

  全景永新,全域旅遊。近年來,永新縣以“旅遊+”勾畫大版圖,著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不斷改善鄉村環境,下好全域旅遊“這盤棋”。

  古城亦能有“新生”。永新縣創新“針灸式”改造模式,推進老舊小區、棚戶區、背街小巷等改造,通過對局部進行“微改造”,激活老城“微細胞”,增添新動能,城市功能與品質得到全面提升。截至目前,該縣累計投資額1.82億元,完成老舊小區改造31個,惠及居民10686戶。“重見永新”老城古街改造項目被住建部列爲城市更新樣板,獲批江西省首批特色文化街區。

  在理念上,永新縣將紅色文化、古色文化、非遺文化等地方元素,有機融入城市改造,讓城市留下記憶,讓群衆記住鄉愁。在大美秀水生態治理項目中,該縣在改善水系生態的基礎上,見縫插針布局公共停車場、“口袋公園”等配套設施,融合特色文化,打造“將軍故裏”“和子夜歌”等八大節點,改出新空間、新功能、新業態,使昔日的“龍須溝”華麗轉身爲現在的“虞美人”。

  鄉村旅遊“打卡點”遍地開花。永新縣堅持以新農村建設爲抓手,因地制宜、點線個市級特色示範點,打造了三灣村、龍源口村、牛田村等12座紅色名村。三灣景區獲評國家4A級景區,曲白院下獲評3A級鄉村旅遊點,黃陂洲被評爲“江西省文明村鎮”和“國家森林鄉村”……一個個顔值“爆表”的鄉村旅遊點扮亮了永新,帶富了村民。

  紅色,更是永新縣“全域旅遊”不可或缺的一張“金字招牌”。400多處紅色遺址,1萬余件革命文物,坐擁紅色“富礦”的永新,將縣域內星羅棋布的革命舊址串聯成線條各具特色的紅色精品旅遊線路。其中,“才豐誓詞廣場——龍源口大捷橋——三灣改編舊址群”紅色走讀路線,被納入文旅部、中宣部等單位發布的“秋收起義·湘贛紅旗”精品線路。

  “作爲全縣第一個‘50’項目,10天就完成了一期200畝土地平整。這樣的速度讓我們沒有後悔選擇落戶永新。”嘉尚新能源儲能電池項目負責人吳新星表示。

  強勁的發展動能,來源于該縣“精准滴灌”的服務鏈。兩年來,永新縣對有入駐意向的企業全程追隨對接洽談,對已簽約落戶的企業,以專人代辦制爲企業完成證照辦理、項目立項等手續,實現從廠房設計、開工建設到基礎裝修提供代建一條龍服務。對生産中的企業,該縣抽調工信、財政、稅務等部門幹部,紮實開展“百組幫百企”、專家精准幫扶、産業鏈對接幫扶等幹部聯企服務……全生命周期性的精准服務,讓先後22個工業項目在該縣落地,其中總投資超過20億元的項目5個。永新工業開發區獲評爲“2021年全省模範勞動關系和諧工業園區”。

  大發展的“春風”來自于大改革的引領。赓續紅色血脈的永新縣持續推進深化改革,以“敢改”的魄力破思想之冰、以“善改”的能力破發展之題、以“急改”的沖力謀民生之利。

  工業方面,該縣重磅推出“産業園+金融供應鏈”招商模式、與上海財中金控集團合作設立5億元引導基金、“1+6+N”城鄉控股集團三大招商融資“産品”,探索組建工業園區設備租賃公司,企業從落戶到建設、從投産到壯大均有多元化資本做“後盾”。

  農業方面,支部聯建、産業聯盟、服務聯享、治理聯動,該縣以市場和效益爲導向,推行“支部建在産業上”等模式,發展“五大富民産業”40余萬畝、千畝以上規模化基地17個,“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格局加快構建。

  服務業方面,該縣將普惠金融服務下沈到鄉村,在所有鄉鎮設立普惠金融服務站,在重點村設立黨建聯盟青年志願服務點,並推出“百福·農機貸”金融産品,真正做到“金融下鄉”。

  民生方面,該縣推進“五心合一”解紛模式,構建縣鄉村三級矛盾糾紛化解網絡,並在全省率先打造“五心合一”縣級綜治中心和並聯“一窗式”綜合服務平台,讓群衆“進一扇門,到一扇窗,辦好一件事”。2021年,全縣各級通過“一窗”平台辦結事項12萬余件。

  “每個月我們都要對‘三類人員’走訪監測,掌握情況,力求小康路上咱們村一個人都不落下。”3月10日清早,樟石村村支書劉豔美便將村民羅風華家的情況填進《永新縣防止返貧監測幫扶工作台賬》裏。

  “我家幾口人都生病,村支書來家走訪發現後,把我們納入邊緣易致貧戶範圍。政府安排了保潔員崗位,提升了低保級別,現在全家月收入近7000元!”羅風華感激地說。

  在永新,民生事業始終占據著全縣重點工作的“C位”。2021年,全縣民生支出32.7億元,占公共財政支出的82%。

  群衆關心什麽、期盼什麽,永新就抓住什麽、推進什麽。就業增收難,永新便優化企業服務招工機制,加大援企穩崗力度,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下,2021年,全縣新增城鎮就業4331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0310人,培訓勞動力5597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8991萬元。上學養老難,永新縣便新建24個“黨建+農村互助之家”和3個嵌入式養老院,將互助養老服務設施覆蓋73.8%行政村;新改建公辦幼兒園、義務教育學校11所,城東、新區、龍嶺等3所城區幼兒園如期開學,新增學位3000余個,有效化解“大班額”問題。社會保障難,永新縣便著力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成功上線全國統一醫療保障信息平台,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率達96.7%,養老保險與退役軍人服務站實現全覆蓋。

  一個個傾力破除的痛點難點,一項項精准落地的利民措施,一系列加速推進的改革任務,見證了強有力的“永新擔當”。這擔當來源于永新縣充滿活力、爭先創優的幹事創業氛圍。

  該縣破除論資排輩、打破隱形台階,放眼各條戰線、各個領域、各個行業,選出“三牛型”幹部,用好“闖將式”幹部。縣鄉兩級換屆完成後,新一屆鄉鎮班子平均年齡36.4歲,全日制大學以上學曆129名,幹部隊伍結構明顯優化。

  新一屆縣級班子更帶頭強化作風建設,對照幹部作風“十型”問題,針對發展中的堵點、痛點、風險點,出台“1+9”文件,堅決整治“怕慢假庸散”作風頑疾,進一步改進幹部作風、提升工作效能。同時,健全幹部考核獎懲機制,完善容錯糾錯機制,讓幹部隊伍更具敢破敢立的勇氣和奮勇爭先的銳氣。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