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3月14日電(記者趙東輝、梁曉飛、王勁玉)347個項目簽約、323個項目開工、315個項目投産……虎年新春伊始,山西各地開發區項目建設壓茬推進,爲高質量轉型發展蓄勢賦能。
從“承諾制”到“承諾制+標准地+全代辦”,山西把市場主體的痛點難點,作爲全面優化營商環境的發力點,打出一套重磅的改革“組合拳”,推動安商、親商、富商在三晉大地蔚然成風。
“項目原定去年國慶節前完工,實際比預期提前了一半。”瑞湖新能源汽車服務城是大同經濟技術開發區首個“全承諾、零審批、拿地即開工”改革的受益者。
項目負責人張政甯算了一筆賬:項目貸款1.5億元,按當期貸款基准利率4.75%計算,縮短審批時間,就相當于節省了530多萬元,兩期工程算下來就是1000多萬元。 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産業結構。對于山西來講,要扭轉“一煤獨大”的産業結構,必須從投資上下手。然而,辦證跑斷腿、審批磨破嘴,項目落地開工難,曾是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
2017年7月,山西積極破除傳統項目報建審批流程的弊端,通過政府服務承諾和企業信用承諾進行流程再造,變先批後建爲先建後驗,成爲全國首個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試點省。
“過去項目單位開工前要自行辦理地勘、環評、壓覆礦産評價等16個事項,去年開發區財政拿出3600余萬元統一辦理,幫企業省事又省錢。”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範區晉中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段燕翔說,能服務的不承諾,能承諾的不審批。項目簽約後,企業一個工作日就能拿到全部開工手續。
承諾制的示範效應正在向其他領域傳導。過去,一個投資項目的技術評估工作完成後,需要技術專家審核,往往費時又費錢。現在,通過“設計人員終身負責制+設計人員及建設單位雙承諾”,晉中開發區90%以上的投資項目納入免評審管理。
新春伊始,長治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端電氣産業園裏已是一派熱氣騰騰的忙碌景象。經過一年多時間建設,首期3棟標准化廠房拔地而起,新入駐企業正在抓緊安裝和調試設備。
“沒想到園區能爲我們提供10萬級的無塵車間,從去年8月底開工建設到10月底試運行,只用了兩個月。”碳方程新材料(山西)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鑫說,公司研發團隊在深圳,之所以將産業基地選在這裏,是當地推動産業轉型的決心打動了他。
供地,是工業項目落地的首要問題。2020年1月,山西省實施“標准地”改革。所謂“標准地”,簡單說就是一塊經過政府部門“初級加工”的帶規劃、帶指標、帶評估報告的土地,企業拿地就可開工,既省時又省錢。
段燕翔說,截至目前,晉中開發區共出讓“標准地”15宗1449.7畝,平均讓企業提前6個月開工,平均每畝爲企業節省資金2萬元,過去一年市場主體淨增1260戶。
爲了更好承接産業轉移,促進鄉村振興,岢岚經濟技術開發區統籌整合鄉村振興建設資金,把“標准地”升級爲“標准化廠房”。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楊繼明說,這樣既減輕了企業投資壓力,又可通過出租廠房爲村集體和村民持續分紅。
在晉中開發區,食品企業“一手店”入駐北方功能食品園區2個月後,已經形成日均1.5噸熟食的生産、儲存、配送能力。
“園區有‘代辦員’負責解決我們提出的問題,冷鏈、防疫、食品檢測這些食品企業頭疼的問題不僅有人告訴你怎麽解決,還會替你解決,僅食品檢測就爲我們節省了近100萬元的固定投資。”“一手店”負責人薛寒冰說。
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範區晉中開發區行政審批局局長王保喜說,通過公開招標,開發區引入長期深耕政務服務領域的代辦團隊,幫助企業用最短的時間産生效益。2018年11月才開工建設的北方功能食品園區,目前已有近百家食品企業入駐,從簽約到入駐生産的速度不斷提高。
在陽泉高新區,山西尊特智能科技公司入駐不久就接到了智能穿戴設備的生産訂單。公司總經理黃萬年說,去年7月項目開工,9月初第一條生産線就投産了,無論是執照辦理,還是銀行開戶都有相關工作人員協助。
“剛投産時,只從深圳帶來5名員工,短短半個月內開發區的人力資源公司幫我們招聘到200多人,還協調解決員工吃住問題,開通公交專線,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黃萬年說。
流程能減則減,服務一優再優,山西各地開發區用辦事效率換來發展速度。去年,全省88個開發區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2.2%,增幅比同期全省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快13.5個百分點。開發區正在成爲山西轉型發展的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
人民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王連香)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消息,截至3月8日,國家鐵路累計發運糧食2038萬噸,同比增長20.2%。鐵路部門高度重視糧食運輸工作,細化方案組織,爲保障民生貢獻了積極力量。…
人民網北京3月14日電(記者趙竹青)據商務部網站消息,2022年1至2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4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7.9%(折合378.6億美元,同比增長45.2%;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下同)。 從行業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75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