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報:中國千方百計促消費穩增長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3月13日發表文章《受網購與低欲望等沖擊 激發消費活力還須加把勁》,作者曾實,全文摘編如下:

  陳平長期在新加坡與中國兩地經營服裝生意,十余年前紮根廣州發展,成立新馬佳慧服飾公司,開設品牌女裝店鋪,生意一直穩步發展。2020年初,新冠疫情襲來,各行各業無不受到沖擊,實體服裝零售亦遭受重創。不過,調整經營策略之後,陳平公司當年的營業總額較前一年僅減少了約兩成——與其他不得不關門停業的企業相比,這一業績已屬相當理想。

  人群聚集性較強的傳統消費行業,如餐飲、零售、旅遊、會展等,在過去一年繼續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胡祖才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兩會期間坦言,受疫情等因素影響,近兩年中國部分接觸式、流動性、聚集性服務消費受沖擊較大,促進消費持續恢複的任務還非常繁重。

  2021年,消費成爲中國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44萬億元,同比增長12.5%,兩年平均增速爲3.9%,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爲65.4%,拉動GDP增長5.3個百分點。但從走勢來看,去年四季度以來,消費下行壓力增大。去年10月、11月與12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分別爲4.9%、3.9%、1.7%,呈現逐月回落態勢。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本月初的發布會上稱,今年中國穩消費“壓力不小”。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趙錫軍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指出,新冠疫情暴發前幾年,中國消費發展勢頭迅猛,越來越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而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消費呈現新特點與變化。趙錫軍說,近兩年來,中國公民在海外的消費大幅度下降,國內消費發展更快。其中,非接觸式消費發展尤其迅猛,同時出現很多新的消費模式,包括基于互聯網與虛擬世界的消費等,而接觸式、聚集型消費受到了較大沖擊。

  他說,去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經濟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其中,餐飲、旅遊、住宿、會展、購物等聚集型的服務消費,預計仍然會受到疫情沖擊。如何盡可能減少影響,讓社會消費總體良性發展,將是各級政府與部門設法實現的目標。

  王文濤稱,商務部將“千方百計”推動消費持續恢複和升級,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包括把纾困幫扶的政策落實到位、增強消費市場的主體活力;辦好消費促進活動;打造消費升級平台等。

  胡祖才也指出,國家發改委將著力促進消費持續恢複,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包括提升消費能力、培育消費新增長點、大力發展綠色消費、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

  促消費系列活動預計將在中國多地貫穿全年。中國商務部組織的“2022年(春季)全國消費促進月”本月1日開啓,各省市目前正開展系列促消費活動,包括舉辦消博會、開展汽車嘉年華、家居消費季等。

  華僑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謝棟銘稱,中國去年進出口規模逾6萬億美元,今年外貿不確定因素增加,這一高增長態勢或難以持續。在拉動今年經濟增長方面,內需或會扮演更重要角色,而外需的貢獻相對減弱。

  謝棟銘指出,消費在短期內快速提升還不太現實,預計接下來中國政府會推出更多政策支持,促消費新政或將更多與綠色、環保相結合。

  趙錫軍則指出,從源頭來說,消費要提升,首先要有購買能力,而只有穩定就業,居民才有足夠收入支撐消費增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穩就業”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這與促進消費也有重要關系。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