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上午,隨著“浮山號”TBM刀盤從張村站的封端破岩而出,貫穿市區中部的東西向骨幹線路、在青島地鐵線網中有著“金腰帶”之稱的地鐵4號線全線貫通,向著通車運營目標邁出關鍵一步。
地鐵4號線號線起于人民會堂站,止于大河東站,總體呈東西走向,線座車站,全部爲地下線。按照計劃,今年年底,地鐵4號線將空載試運行。此次全線貫通爲後續軌通、電通等施工創造了重要條件。青島地鐵將以全市“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爲契機,牢牢把握“安全、質量、效益、效率”四要素,科學統籌施工時序,壓茬推進鋪軌、機電設備安裝和裝飾裝修等工作,力爭在最短時間內實現軌通、電通等節點,推動線路早日高質量開通。
地鐵4號線年開工建設。在整個土建施工中,全線台TBM大型掘進設備,是目前在建線路中機械化水平最高的一條。
此次全線貫通的節點車站張村站由中鐵建大橋工程局有限公司負責施工。該公司承建4號線九水東路站到董家下莊站(一站四區間),全長5.5公裏。“這一標段沿途地質情況複雜,以TBM機械掘進爲主,暗挖爲輔,共投入了3台TBM和1台盾構。”項目經理尚久軍告訴記者,施工過程中需穿越多個老舊居民區和地質破碎帶。面對較高的施工風險,項目部采取了科學有效的管控措施,兩次穿越張村河,順利實現全線貫通目標。
據了解,在土建階段,4號線全線需下穿不良地質Ⅰ級、Ⅱ級風險源多達上百個。機械化掘進過程中如何避免地質風險?“施工過程中,我們采取了多項科學管理和技術手段,確保項目建設又好又快推進。”青島地鐵集團第一建設分公司副總經理李善明介紹,借助盾構/TBM等大型掘進機械,在下穿富水砂層、村莊建構築物時,采用盾尾同步注漿和二次補漿等措施;嚴控掘進參數,在下穿房屋河流段,采用輔盾泥工法、加強同步注漿和二次補漿等多項措施;在上軟下硬段,采用帶壓開倉換刀、加強出土量控制、地表注漿和空貫探測等措施,將沈降控制在3毫米之內,盾構施工控制達到國內頂尖水平。在地質條件差、埋深淺、開挖風險大的地段,采用上導貫機械靜態開挖的方式有序推進施工,保護既有線座車站全部封頂,鋪軌完成62%
其中,鋪軌工程共分爲兩個標段施工:2021年7月,從人民會堂站至董家下莊站(不含)的01標段鋪軌工作啓動。02標段爲董家下莊站至大河東站,2021年11月開工。“4號線軌道工程施工存在道床形式多樣、技術標准高、工序轉換頻繁、鋪軌基地場地狹小、環境複雜等特點。”青島市地鐵四號線有限公司設備管理處副處長侯超介紹,青島地鐵組織各參建單位現場勘查,技術預判,提前籌劃施工組織方案,不滿足機鋪條件區間提前散鋪,確保了軌道施工連續性。爲保證工程質量,4號線軌道工程將采用CPIII軌道精調技術,可以極大提高軌道施工精度,保證列車運行過程中的平穩性,增強旅客乘車舒適度。4號線全線還設置可視化的軌行區調度監控系統,實現了軌行區機械、人員作業安全監控和行車調度,保證了軌行區施工作業的安全可控。
1月28日,地鐵4號線首列電客車順利抵達遼陽東路車輛段,系列整備、靜動調工作迅速展開。4號線公裏,最大載客量爲1800多人,采用高性能、免塗裝的不鏽鋼鼓形車體,外表更美觀,使用壽命達30年,具有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節能環保、舒適美觀等特點。整車滿足國際上最嚴格等級的EN45545防火要求,采用43寸LCD電子地圖、環保水性油漆、LED節能照明燈具等先進設計,整體提高了車輛性能和舒適性。
值得一提的是,4號線列車是青島地鐵首次搭載采用智能運維系統的車輛,可以實現車輛運行過程實時狀態監控和智能運維管理。相當于給列車配備了一位“隨車醫生”,實時對牽引、輔助、制動等系統進行監視及深度診斷,可對整車及關鍵系統進行狀態監測、故障診斷、全壽命周期履曆管理、故障預測及健康管理,運用先進的理念和豐富的數據支撐,實現車輛運維智慧化升級,最終達到“延長檢修周期、延長服役壽命”的目的,使整車運行更加穩定高效,爲地鐵4號線高質量運營服務提供保障。
經過市南區、市北區、崂山區三個人口密集的行政區;全線座換乘站,占比接近一半。4號線號線號線號線條已批複線路實現便捷換乘。因換乘站多,4號線被譽爲“金腰帶”,寓意它像一條“金腰帶”一樣,將整個地鐵線號線沿線經過青大附院(本部)、青島市立醫院、青島海慈醫院、青島婦女兒童醫院、山大齊魯醫院、青大附院(東院區)等在內的8家醫院,青島市初級實驗中學、崂山六中等在內的11所學校以及市南海濱風景區、天後宮、崂山風景名勝區等風景名勝區,是一條集教育、醫療、旅遊等資源爲一體的民生線路,通車後將極大地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爲市民帶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從線號線串聯了浮山後、洪山坡等多個目前尚未有地鐵線路覆蓋的人口密集區,與目前青島交通壓力最大的幾條主幹道重合。該線路通車後,將顯著改善青島主城區的出行便利度,吸引更多有車一族停駛私家車,交通出行方式從地上轉到地下,從而在緩解市區道路交通擁堵的同時,有效拉升青島地鐵吸引力和客運量,提高青島公共交通的服務水平。(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建亮)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10日訊 觀海新聞記者從今天舉行的地鐵4號線全線號線在建設過程中,創出多項省內首創、國內第一,爲省內地鐵乃至國內地鐵建設提供了“青島樣板”,是一條創新特色濃郁的地鐵線號線的線路設置,在人民會堂站-沂水路站區段要下穿已投入運營的3號線。施工過程中,建設者根據自動化監測數據指導進行施工掘進,通過視頻監控等信息化手段實現了風險全過程監管,最終順利完成4號線號線主體結構施工,下穿最大沈降值小于1毫米,開創了國內首次超小徑距下穿運營地鐵線號線首次在地質條件差、埋深淺的主城區車站附屬引入頂管法施工工藝,極大減輕路面壓力,提高安全系數,縮短工期6個月。其中,勁松七路站出入口由明挖法變更爲矩形頂管法施工,是全省首次在硬質地層采用矩形頂管施工的項目。
4號線在內海區間豎井-福州路站位置陸續側穿杭鞍高架及福遼高架橋橋樁,施工現場與橋樁的水平垂直距離均不足3米,橋樁沈降、變形風險較大。施工單位采用“爆破微差控制技術”降低爆破振速,通過增設中空孔,設置多段雷管,分層引爆,通過臨空面和減少同時起爆藥量來減少振動效應,最終順利側穿通過高架橋橋樁。4號線的渣土利用也卓有成效,約達到四成。在施工現場引進盾構泥水分離設備,將盾構渣土分離成碎石、砂、幹化泥餅和濾液水。其中,碎石可用于商混站或路基回填,砂可用于同步注漿,濾液水可用于盾構施工用水、沖洗車輛或設備循環利用。設備將盾構渣土中50-60%的水分降低到10%-15%,水、沙石等材質再利用率達40%-50%,此設備的應用可消除渣土運輸、堆置對環境造成的汙染,解決了渣土外運對項目施工進度的影響,具有良好的社會、環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