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彬:斜杠青年如何打造个人品牌?

  最近斜杠青年非常火,很多小伙伴开始蠢蠢欲动,想把自己打造成斜杠青年,那斜杠青年如何打造个人品牌?

  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花艺师/程序员,“斜杠”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斜杠青年现在越来越火了,我刚才查了一下百度指数,目前达到1400了,我前年写过一篇不要做斜杠青年的文章,当时百度指数才700左右,才一年的时间就翻倍了,于是斜杠青年会越来越火,所以,我抓紧再写这篇文章。

  核心原因是斜杠青年的玩法符合人性,符合人们心理的预期,大部分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喜新不厌旧,今天学学插花,明天去蹦极,后天学编程,大后天再去做商业演讲。

  但符合人性,符合人们心理的预期不一定是好的,我们之所以愿意相信某个道理,愿意相信某个观点,一个原因是这个观点会让我们很舒服,举个例子:

  我们都愿意相信富不过三代这个现象,其实现实是可以富很多代,只是我们觉得富不过三代会让我们感觉有些平衡,事实上,怎么可能富不过三代呢?

  举个例子,古代的乡绅,只要不出现改朝换代,不出现剧烈的社会动荡,他们的财富会一直延续很多代,古代乡绅为什么财富能积累这么多代呢?

  除了办私塾,还会引入具有很高学历人才加入整个家族,比如低级别的让很多秀才入赘,高级别的会引入状元榜眼探花等等。

  因为到第二代没钱,娶不着媳妇,第三代估计就没有了。并且穷人不重视教育,就算部分人重视教育,但也很难让下一代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好了,小结一下,从我们愿意相信富不过三代这个观点,我想表达的是“斜杠青年能够同时干很多事”,从个人品牌打造的角度来说是不好的,我们之所以愿意相信这个做法好,那是因为这个做法会让我们感觉很舒服。

  这样写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自己觉得自己很厉害,但自己觉得自己厉害没有用啊,要用户觉得你厉害才有用。

  坏处二:就算某个用户记性好,记住你擅长什么,但他有问题不一定找你,因为大部分人不相信一个人能同时做好四个不相关的行业

  第一个医生说,你好,我是斜杠青年,又称斜杠医生,我觉得单一工作太无聊,我有多重职业,音乐家/炒股高手/律师/编剧/投资人/产科医生。

  你马上要生小孩了,请问思考10秒,你会选择斜杠青年的医生给你接生??还是选择专注20年产科的医生给你接生?

  好的,你记住你的选择。你要知道,当用户在你和竞争对手之间选择的时候,他也会按照你的思考逻辑来做选择。

  未来的趋势是专家横行的时代,你不用什么都懂,也不用什么都精通,你只需要精通一个领域,做到这个领域的高手,然后拿你的资源和别人资源交换即可。

  我意识到他很有可能属于前者,他学习的一个动力是和别人比,想比别人优秀,于是,我给他分析了他这种做事模式的原理和危害。

  这种行为模式的人,人是很聪明,在很多领域能够入门,可以快速比周围人快,但遇到顶尖高手就不行了,遇到瓶颈以后,不敢往前突破。

  真正的智者,会在一个领域一直深挖,他不太追求表现,而是追求进步,追求今天比昨天的自己做得更好,不断突破自己,挑战自己。

  你会发现,我的大部分文章都提及赚钱这个主题,是的,虽然我做个人品牌打造,但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帮客户赚到钱。

  斜杠青年的宿命,是负责教育市场,负责在各个领域教育用户,他们是真正的“大好人”,他们只喝汤,然后让各个领域的专家来吃肉。

  所以,斜杠青年会一直无限延展自己的事业边界,会让自己继续斜杠下去,斜杠到一定程度,然后再去教别人如何斜杠。

  等一下,暂停一下,如果到了能够去教别人如何斜杠的时候,你有没有注意到,这其实已经升级到专家了呢?

  同样的道理,继续喜新不厌旧,继续在各个领域玩,继续做万金油,这是本能,但是,约束自己,管住自己,让自己聚焦到一个垂直细分领域,这是本事。

  我们一起克制自己的好奇心,克制自己和别人攀比的想法,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智慧都聚焦到一个行业,一个领域,成为这个领域的真正专家。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