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指纹又“上新”!前段时间,兵马俑考古有新发现——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考古人员在已经修復的40多件陶俑身上共发现了100多枚工匠指纹印痕。这是来自2000多前的先人指纹,清晰的纹路、细密的走向,跨越千年时光留存至今,待后人发现的那一刻,仿佛陶俑的创作就在顷刻之前。
兵马俑上的指纹,并非人们首次邂逅这些文明长河裡的“微小印记”。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残片上,5000多年前一名男性陶工的右手大拇指指纹,定格了新石器时代匠人的工作﹔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的一件距今4000年左右的陶塑人像上,左耳和右耳下发现的立体指纹,成為长江流域人类文明的珍贵注脚。这些“藏”在文物上的痕跡,成為中华文明“有温度的见証”。
它们没有被刻在青铜礼器的铭文中,没有记载於竹简木牘编成的典籍中,或许只是工匠们揉捏陶土、塑造器物时的无心之举,却意外成為动人的文明“活化石”。正如给兵马俑拍照的摄影师赵震在发现一枚指纹时的感受:“时间已经消失了,就在这同一个位置,他刚刚离去,而我就踩在他还有温度的脚印上。”跨越千年的共鸣,正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生动体现。
千年指纹的价值,更在於揭开了中华文明绵延的“密码”:文明的长河,是由无数普通人的“涓涓细流”匯聚而成。支撑中华文明延续的,不仅有长城的壮阔、黄河的奔腾,还有陶俑上的一枚枚指纹、出土的一粒粒稻谷遗存这些“微小却有温度”的存在。考古发现以往常常“见物不见人”,而这些发现,恰恰实现了“透物见人”——普通人的生產生活和创造,以一种真切的方式被看见。孕育文明的大部分普通人可能并未在歷史上被过多记载,但正是他们,一砖一瓦构筑起宏伟的歷史图景。从这个角度看,“歷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是具象的、可触可感的。
这样的“透物见人”还有很多。云梦睡虎地秦简裡,“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一封家书裡的故土离愁、孝悌情深,穿越岁月长河依旧热烈如初﹔甘肃简牘博物馆展出的一枚简牘上,“卒池候食三石二斗二升少”的记录,让一个名為“池候”的戍卒形象颇為生动,他每月的吃粮量被认真记录﹔敦煌藏经洞裡的“放妻书”更显温情,字裡行间满是对美好的希冀……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记录,将古人的生活鲜活地呈现。歷史仿佛从未走远,那些原本模糊的身影,正从时间的深处款款走来,清晰可辨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如今,现代科技正為这些千年遗存赋予新生命。借助形态学分析和大数据比对,考古人员从百枚指纹中初步勾勒出了秦代工匠群体的轮廓,并為研究秦代手工业组织模式、劳动力构成乃至社会结构提供实証﹔在秦兵马俑一号坑旁,现场保护修復实验室恆温恆湿的环境,实现了秦俑彩绘从出土到修復的全链条保护……科技照亮了歷史曾被忽略的角落,让更多“微小印记”被看见、被解读。
珍视千年指纹这样的文明印记,就是珍视无数普通人创造文明的力量。守住这些带有温度的记忆、延续对平凡创造者的这份敬畏,让古老的中华文明歷经岁月洗礼,依然焕发新的生机。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