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地铁爬行博流量“开眼界”更需“有边界”

  近日,杭州地铁9号线客运中心站一男子身穿黑丝上衣和黑斗篷,行为诡异爬进地铁车厢。该男子上车前曾与拍摄者互动,在其爬进地铁车厢后,有乘客惊叫跑开。(7月15日 《海峡都市报》)

  据报道,该男子的动机疑似为“起号”,起号是一种通过发现并贴合某一类群体的关注点与心理需要,从而寻求长期流量的过程;不得不说,“男子”“黑丝上衣”“黑斗篷”“诡异地爬进”,一系列词汇以堪称诡谲的方式组合,包含了该内容的视频确实引起了一片议论,效果倒正是应了男子“起号”的目的;“起号”也许成功了,这却使他在其他方面一败涂地,律师指出,该男子在公众场合通过诡异表演来吸引注意力的行为已触犯法律法规,此类行为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情节严重时还可能涉及刑事责任。

  这实质上是流量逻辑对公众生活的一次侵入。其实无论是“起号”还是流量逻辑,本身并不可怕,无论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媒体直播,还是传统的广电、纸媒等行业,“吸眼球”“增流量”向来是其生存的根本,有着天然的合理性;可流量合理并不意味着要在包括公交系统在内的所有场合都要无顾忌地追求流量,更不意味着可以迫使公众成为个人博取流量环节中的一部分。

  该男子特意选择地铁拍摄,正是看中了地铁的公众属性——这一场合既能自然记录围观群众的真实反应,通过他人的惊异神情增强视频的代入感,引发观众共鸣;又能以地铁作为日常公共空间反衬其行为的猎奇性,放大戏剧冲突以博取更多关注。然而,这种刻意设计的“流量剧本”,代价却是其他乘客的惊慌失措:当个人的流量算计凌驾于公共秩序之上,当公共空间被异化为私人博眼球的“剧场”,本质上是用流量逻辑挤压了公众本应享有的安全与舒适,最终对无辜者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困扰。

  固然会有声音振振有辞,为男子的行为或这一类行为裹上“创意”的糖衣炮弹:这是一种新潮流,这类行为为民众开拓眼界,不应批评。诚然,这是一个提倡创新的时代,“开眼界”也没什么不好;但在公共场合进行炒作式表演真的能被尊为“创意”吗?为一代代民众开了眼界的着名行为艺术家伊夫·克莱因,其作品打破了传统艺术创作方式和媒介的刻板印象而自成一派,确是称得上“创意”,但克莱因也曾潜心学习艺术理论十余年,也从未令自己的作品影响公众正常生活,倘若克莱因先生将其作品公然暴露于医院、学校等场域,干扰秩序,打破了行为艺术、流量与公众生活的边界,想必得到的评价也会是“哗众取宠”“世扰俗乱”之类。

  事件中男子的行为开了“眼界”却缺乏“边界”,不顾一切博取眼球却因小失大也就不足为怪了;流量逻辑更需加强边界意识,我想,哪怕其是在自己家中拍摄此类视频,在不妨碍邻居生活的情况下,以当下社会的包容度应当会给出不错的反响。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