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品牌,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2021年10月26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发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高举旗帜,牢记嘱托,锚定“两个确保”,深耕“十大战略”,作为中原地区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探索者”“践行者”“创新者”,河南广播电视台站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时代背景,发挥主流媒体职责担当,以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引领国潮国风的同时,开启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新征程。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坚持新闻立台、文化兴台、改革强台、经营活台,坚定不移换赛道、转阵地,深度赋能“融合传播、转型发展、有用有效”理念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外延,以“改”促“融”破困局、以“融”促“传”谋变局、以“传”促“转”拓格局、以“转”促“产”开新局,激发挖潜传统文化源动力、激活科技创新策动力、激荡创意创造驱动力、激扬自信传承超动力,引领中原地区文旅文创特色产业发展,以全新姿态投入到全省“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新时代洪流中来,“创”未来,“新”出彩,努力擦亮广电品牌,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以改革为“矛”,敢于突破固化藩篱。面对传统广电渠道失灵、影响下降、收入下滑、人才流失、创新乏力等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河南广播电视台深刻剖析“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广播电视在传统思维方式、生产方式、讲述方式、传播方式下制作的节目受众不喜欢、不接受”的主要矛盾,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勇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认清总体形势,抓住主要问题,找到根本办法,以前瞻30年、谋划15年、立足近5年的眼光想问题、谋思路、做决策、抓落实。以改革为“矛”,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确立了河南广播电视台“融合传播、转型发展、有用有效”的发展理念,理顺了“三年战略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制定了“一端一中心、一云一平台”的战略步骤,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疏堵点,胸怀“两个大局”,逐步推进广电改革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
以改革为“匙”,善于突破方法路径。改革就是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需求侧”改革着眼,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河南广播电视台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为“匙”,坚定不移推进薪酬绩效重新配置,努力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增强内驱动力;以改革机制运行模式为“匙”,坚定不移推进项目制、工作室制资源重组,实施“揭榜挂帅”,激发生产活力;以改革内部机构设置为“匙”,坚定河南广播电视台频道频率事业部改制,深度整合垂类资源,盘活资源效力;以改革人才队伍建设为“匙”,坚定不移完善竞聘机制、奖励机制重新调整,对有能力、有作为、有干劲的年轻干部破格提拔,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改革地市宣传配置为“匙”,坚定不移推进省市县融媒体中心“一张网”战略,拓展融合张力。找准弱点、打造亮点、形成爆点,强化体制机制保障,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真正做到了眼中有问题、脑中有思路、手上有方法、脚下有路子,助力主力军向主阵地转移。
以改革为“图”,勤于谋划融合愿景。以改革为动力,全面增强全媒体意识、把握全媒体规律、提升全媒体思维,践行全媒体能力,瞄准“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全媒体目标,夯实大象APP平台战略底层逻辑,建设好全省104个县级融媒体中心,配置好18个省辖市融媒体记者站,融合好河南台“云媒中心”指挥中枢,连结好央媒及全国头部互联网平台渠道,围绕人、治、物、效,不断推进全媒体传播方式的改革,不断夯实全媒体架构体系逻辑的完善,不断拓展全媒体主阵地战略版图的扩张。坚持新闻立台、文化兴台、改革强台、经营活台,变传统广电思维为移动互联网思维,以“改”促“融”,坚定不移换赛道、转阵地,以“融”促“改”,坚持台端一体,台即是端、端即是台,用移动平台阵地统领广电融合全要素。“改”“融”结合,“融”“改”赋能,搭平台、建机制、筑体系、谋愿景,让“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走进千家万户,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融合为“引”,展现顶级流量担当。集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台之力打造移动互联平台——大象APP,并以此为引领,对传统生产方式、传播渠道、组织架构、资源要素、人才模式等进行深度重塑,加快主力军挺进主战场。抓住短视频风口,打造广电全媒体移动传播矩阵,培育出“大象新闻”等6个粉丝千万级头部账号和流量大号,依托强黏性、强互动、强连接站稳全国新媒体账号第一阵营。短视频渠道融合传播指数位居全国广电第三,全国地面频道融合传播力前十榜单中占据三席,新闻微博和大象APP融合传播力在全国广电客户端中排名前三。大小屏融合互动、全媒体全流程再造、多终端全面覆盖的网端内容新生态、融合新架构、传播新格局已然形成。重大时刻有行动,关键节点有声音,2021年荣膺三项国家级奖项,《雄关》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江河同心》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刷新近年来河南广电历史新记录,展现了顶级流量担当,展示了出新出彩新形象。
以融合为“介”,展示中原精神风貌。讲述好河南故事,传播好中原声音,让正能量更强劲,让主旋律更高昂,是任务更是责任。以此为介质,首先是讲好习近平总书记领航14亿中国人民谋幸福、谋复兴的领袖故事,先后4次莅临河南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寄予中原更加出彩。其次是讲好河南牢记殷殷嘱托,锚定“两个确保”、深耕“十大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河南的出彩故事,真实、立体、全面树立河南形象。再次是讲好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的创新故事,以“依托文化、构思精巧、技术赋能、制作精良”为创作理念,把牢风气方向、人心所向、审美取向,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丰富节目表达手段,创新实施“中国节日”“中国节气”“中国发明”等多品牌战略,让中华故事、中原精神在潜移默化中熠熠生辉、流光溢彩。
以融合为“纲”,展树文化传承自信。以坚定文化自信为主脉,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以创新科技赋能为动力,探索全新表达的“蔓”与“枝”,以此为纲领,河南广播电视台笃定目标、躬身深耕、厚积薄发。从《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到《汉字英雄》《成语英雄》《少林英雄》等系列节目,再到《舞千年》《少年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国潮国风,在全国乃至全球树立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受到中宣部、外交部、中央改革办、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的高度关注。把融合作为“动力源”,新闻宣传出彩,把创新作为“生命线”,文化节目出圈。坚持内容为王,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坚持青春表达,增强中华文化吸引力,坚持科技赋能,增强中华文化感染力,坚持触达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机制支撑,实现共情共鸣共感共振的同时,更实现了从“清流”到“顶流”的全新跨越。
以传播为“序”,拉开转型路径探索。以“融合传播、转型发展、有用有效”理念为指引,重塑思维方式、重塑生产方式、重塑架构体系、重塑精神状态,深度赋能其理论内涵和实践外延,为广电转型之路探索插上创新的翅膀。仅在2021年,河南春晚、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奇妙游”系列便获得了全网超265亿的点击量,这像一剂强心针,打开了河南文旅文创“元宇宙”的魔盒,它的直接效应便是催生了郑州成为全国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河南博物院进入全国十大博物馆热搜榜前三,古盲盒、唐宫文创产品火爆全网,多部优秀文化作品荣获国家级重要奖项,一批全国性重大文艺节赛活动相继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基于视频平台、碎片化、“内容+渠道”的互联网传播,突破了传统文旅营销模式,找到了大众传播与文化需求的契合点,传播效果开始催化品牌效益,眼球效应逐步带来经济效益,河南文化资源大省的形象由模糊开始变得清晰,由虚散开始变得有力。
以传播为“曲”,拉深文创精神内涵。由“中国节日”“中国节气”“中国发明”系列节目领衔,在全国乃至全球掀起的国潮国风,不断穿破国内传播、周边传播、国际传播的内核和边界,影响愈加广泛,内涵逐渐深邃。“唐小妹”“洛小天”“金大刚”“花小兰”“包大仁”等一批颇具中原特色的当代IP形象新品牌,不断丰富并拓展着受众对于文创概念的认知以及对于全新生活方式的渴求与体验。在这种“头部效应”的带动下,以优质内容生产打造品牌,以移动互联网传播扩大品牌影响,以品牌带动产业转型的新模式、新路子,开始带领河南广播电视台走出了发展困境,找到了跨越式蝶变的突破点。
以传播为“章”,拉升文旅品牌价值。坚持古典美学引领、创新创意驱动、网综网感点亮、科技智能赋能,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传统、传承、传播的过去性、当代性和未来性,河南广电唐宫文创已经从最初的口罩、抱枕、手办、饮用水等轻产品,逐步发展成为包括众多文创产品、创意项目在内的“品牌家族”。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坚持“IP+文化+科技+线版“看得见”的旅游纪念品,到2.0版“可体验”的五感类产品,到3.0版“全沉浸”的体验感产品,再到4.0版“能享受”的立体文创产品种类开发多达200种,一年营收突破6000万元,实现利润1000多万元。把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引导广电全要素贯通文旅文创资源端、创意研发端、生产经营端、品牌营销端,把握“流量密码”,着力释放产业新动能,深挖“财富密码”,培育新的产业增长极,中原地区富有特色的全链条文旅新业态锋芒初现,拉升广电文旅品牌价值新指数的同时,也带动了全省文旅消费新指标。
以转型为“先”,夯实产业工程经脉。瞄准“现代化”建设目标,引领文旅文创产业工程,河南广电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率推进大象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做大做强唐宫文创集团,打造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载体新平台,拓展文旅文创产业的新链条新路子,构筑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新高地新高峰,助力河南文旅从“资源时代”迈入“品牌时代”。古与今的传承,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交融,线上与线下的碰撞,流量与效益的转化,中原文旅文创品牌战略不断引发连锁效应。在古都洛阳,依托龙门石窟古迹,集文旅演艺、游乐空间、沉浸式演出、文创综合店于一体的专题文化旅游项目正稳步推进;在古城开封,集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为一体的“菊花文化节”,在擦亮城市名片的同时,也开启了河南广电商业价值变现的新思维新逻辑新模式;在红色革命根据地信阳,从“网红”到“长红”,从“流量”到“留量”,一批文创产业园方兴未艾……依托传统文化挖潜,赋能特色产业发展,在中原大地形成燎原之势。
以转型为“要”,夯牢产业战略定力。品牌塑造、产品推介、矩阵传播、流量转化,围绕“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两大战略定位,河南大力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品牌。坚持创意引领、数字先行、文化赋能,打造场景传播、沉浸式传播,不仅留下作品留下记忆,更要引领消费。数据显示,仅在2021年,龙门石窟实现门票收入和游客量同比增幅分别超过66%和83%。老君山全年接待游客超18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6亿元,两项指标增速均超20%。清明上河园、云台山、老君山、少林寺等景区与2020年相比,客流量上涨300%。《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累计演出182场,接待游客、演出收入增长8%;《大宋·东京梦华》累计演出234场,实现收入8500万元;《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收入1.4亿元……按照河南省“十四五”规划,以项目化、方案化、清单化为抓手,全省旅游业综合收入将超万亿。把特色文旅文创培育成支柱产业,不仅应时合势,更能带动全局。
以转型为“本”,夯筑产业根基脊梁。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时代背景下,在河南,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国家博物馆等全新“黄河风光”打卡地呼之欲出。数字博物馆、智慧文旅、元宇宙文旅、创意设计美学空间等新业态、新概念不断涌现。视听平台与渲染技术、互动技术融合,政策集成、资金集成、效能集成,让中华文明、黄河文化、中原文化“活”起来、“靓”起来、“动”起来,为文旅文创融合增势赋能。14条文化主题线路体验老家河南,确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一核三极、一廊九带”空间布局,建设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全国重要的康养旅游目的地,发展非遗、研学、博物馆、景区等特色鲜明的全链条文创产业,“根植本土文化+创新表述方式+技术手段赋能+艺术效果点亮”铺开了中原文旅文创魅力的长卷,照亮了人文内涵底色,描绘了战略蓝图远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河南广电“创意+数字+文旅”掀起的国潮国风,不仅体现了助力文化强省建设的主动担当和主动作为,也为全省经济结构升级、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添砖加瓦。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主线,河南广播电视台以“改”促“融”,勾勒出四全媒体的“全基建”架构;以“融”促“传”,引领起国潮国风的“全景式”传承;以“传”促“转”,绘就出文旅文创的“全生态”蓝图;以“转”促“产”,探索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全格局”实践。以“实施文化传播工程,丰富内容供给;实施文旅文创产业工程,引领文化消费;以平台思维推进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为突破口,积极做好在顶层设计与具体方案、智库建设与人才培养、内容生产与场景塑造、文化产品与文旅产品、价值守正与文化创新方面的“五结合”,不断完善传统文化IP的内容体系、产业体系、组织体系,在思想上主动融,在行动上创新融,在效果上深度融,把握导向、掌握方法、整合资源、创新驱动、凝聚力量,不断探索河南融媒体建设与赋能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不断构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良性生态闭环,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挖潜、发展打好基础,为文旅文创的融合转型、创新、质变谋足前景,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时代精神,不断探索广电守圈、破圈、扩圈全新的转型路径,真正实现“创”未来、“新”出彩。
【作者分别为河南广播电视台总工程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新闻中心主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本文系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开放课题《地区融媒体建设与赋能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KLMCC2021KF003】
2023年2月19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集装箱船在进行生产作业。山东港口1月份货物吞吐量完成14296.5万吨,同比增长5.3%。集装箱完成332.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0.2%,实现首月发展“开门红”。
2023年2月18日,安徽马鞍山采石公园内梅花进入盛花期,美丽的花朵提前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赏梅踏春
西藏阿里,大地宏阔,云卷云舒,气象万千。旭日初升,夕阳下沉,星河旋转……刹那之间,光影变幻,令人目眩神迷。迷离的光影与绚烂的色彩,构成一幅幅美的画面。
2023年2月17日,“四两千斤双人展”开展,展出了两位当代艺术家的30余件作品,包括书法、水墨绘画、艺术装置、多媒体影像等多种创作类型。展览将持续至6月11日。
2023年2月16日,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红梅、白梅相继绽放,引游客前来赏梅拍照、游玩打卡。
2023年2月15日,观众在中国美术馆参观美在致广——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本次展览从1月18日展出至3月26日,共展出近600件征集作品,另有中国美术馆馆藏、特邀作品400件,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种类
2023年2月15日,在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玉泉区专家人才工作站)的育种试验基地,农业专家在测量果实横径纵径。
2023年2月14日,铁路江苏连云港站,旅客搭乘动车组列车出行。为期40天的2023年春运于2月15日结束,铁路客流量日趋平稳有序。
2023年2月1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安徽黄山风景区气温骤降,出现了初春罕见的雾凇美景,银装素裹,玉树琼枝
2023年2月12日,三峡船闸实施为期两天的换向运行后,已恢复北上南下正常运行模式。三峡坝上、坝下待闸船舶数量基本达到均衡。
2023年2月12日,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积极引导农民抢抓农时,对所育秧苗采用科学的二段育苗法,将漂浮育苗漂盘中秧苗移植到带营养土的托盘里,以达到秧苗强根壮株、早生早发的目的,促进春耕增产增收。
2023年2月9日,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在北京怀柔响水湖长城,洁白的雪花把古长城装扮的银装素裹美不胜收。
海口市西秀公园是城市生态综合公园,建有雨林之心、水上剧场、儿童乐园、篮球场、足球场等,实现了海口城市空间提质,打造宜居生活。
2023年2月9日,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工业园区一家农资生产农资企业,工作人员正在将生产好的农膜装车发运。
2023年2月4日,广西省河池市金城江区举办“火树银花浪漫金城江”打铁花非遗表演,吸引众多市民前往观看,浪漫的打铁花表演为革命老区河池的元宵佳节增添了喜庆氛围。
2023年2月8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墨水河入海口湿地,成群红嘴鸥在潮间起舞巡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