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坏蛋之风云再起429是传言还是实锤?

  “我愿化作黑暗中的一盏灯,给那些在人生之路上迷失方向的人照亮前程,带去光亮和温暖”,在上海市新收犯监狱三监区民警侯晓伟的电脑桌面上,始终有这样一句座右铭。正是凭着这个从未改变过的初心,已满十年警龄的侯晓伟一直在坚持,尽可能触及每一个来到这里的罪犯的灵魂。

  今天的《警历》专题,我们一起聆听侯晓伟的警察故事和他的工作案例,也许从中能够读懂监狱警察职业的价值所在。

  上海市新收犯监狱是专门新收、分流遣送罪犯和开展入监教育的功能性监狱,发挥着全局新收“门诊”的重要功能。新收罪犯的管理教育,涉及方方面面、许多岗位,正所谓“管教不分家”,需要多措并举、合力完成。

  这里的工作也倒逼着民警掌握更多技能,侯晓伟就是这样一个全能型“管教”。在监区,他干过狱政管理,负责过劳动现场,还参与过罪犯改造评估,经受住了多条线轮番“洗礼”,唯一不变的是始终坚守在监管改造第一线,这些岗位都是实打实与罪犯打交道的。十年来,做过的岗位越来越多,他越来越体会到每个岗位都与罪犯改造的中心任务息息相关,罪犯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他把每个岗位的心得收获都与教育改造结合起来,先后提出多套个教方法和案例成果,先后被监狱、监狱局、司法部监狱管理局作为精品案例收录于权威案例库。

  新收犯监狱的一项重要主责主业,就是强化罪犯行为养成,为罪犯分流后适应服刑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后续监狱输送“合格产品”。侯晓伟深知,罪犯“初入”陌生环境,民警在引导他们迅速适应融入的同时,更要解决好罪犯心理上的“疙瘩”,真正帮助他们踏上改造正轨。

  吴明(化名)由于家庭纠纷一时冲动杀害前妻,入监之初情绪低落、忧心忡忡、悲观厌世,加之“江湖习气”重、脾气暴躁,经常与其他罪犯发生口角,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刺头”。

  对吴明的教育改造“塑形”的第一步是“磨心”。侯晓伟对吴明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并让他走进宣泄室,参与心理团训,还把业余时间学到的合理情绪疗法、阳性强化法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模型用到对吴明的心理调节上,引导他重塑良好心态,将重心放回到日常改造上。在每天的接触中,侯晓伟对吴明改造中细小进步给予肯定,渐渐地让吴明有了认真改造和将来回归的勇气和信心。

  有一次,监狱组织“现身说法”活动,侯晓伟鼓励吴明参加。在旁听其他罪犯犯罪和改造的经历后,吴明也自然而然想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感到只有通过踏实努力的改造,早日回归社会才是对被害人、对自己家人最好的忏悔与补偿,才是认罪悔罪赎罪的实际行动。

  正是侯晓伟的循循善诱、坚持不懈,吴明解开了心结,从入监初期同监组环境格格不入、与其他罪犯多有口角和争执发生,到如今能融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变化十分明显。

  长期坚守在新收管理和教育的一线岗位,接触形形色色的罪犯不计其数,遭遇的“奇葩事”也数不胜数,这仅仅是晓伟工作的冰山一角。正像侯晓伟自己总结的那样,教育改造工作是一本厚厚的书,只有不断总结提炼,才能更好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

  传帮带历来是上海监狱系统的优良传统,作为监区6年的“老团支书”,在青年民警遇到疑难犯情时,都会请这位师兄帮忙拿主意,他也总是倾囊相授。侯晓伟善于总结归纳,熟练运用教育谈话、危险度评估等手段准确评估重点犯情,落实针对性措施。他将这些年遇到的案例整理成册,便于大家因人施策、有的放矢。

  他还在监区成立了青年民警个别教育交流沙龙,请经验丰富的管教“老法师”为青年民警授课,通过案例分享、情景再现、模拟讲评等多样形式,为青年民警提供了学习提高的机会,也极大帮助自己在教育改造工作中成长成熟。

  侯晓伟说:个别教育工作就是把自己埋进黑暗,举着微光踽踽而行,指引他人“向阳而生”,这就是这项工作的真正意义。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