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易久堂纯铜梅花钱具体情况是什么?

  昨天,与一位老师交谈,说到学校的校报(规范的名称是学校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现在已经变成电子版的了。因为纸质的成本高,传播面窄,也不符合当下师生的阅读习惯。

  从我们单位组织开展“2019年度燕赵好网民(群体)”推选活动的情况看,包括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在内的好网民(群体),运营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深受师生喜爱,传播知识和信息的积极效果,非常显着。

  与此同时感觉,纸质版“校报”,在当下继续具有传播正能量、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必要性,如果能在改进、提升上动脑筋、下功夫,尽最大努力扩大传播面,并且努力降低成本,就能继续发挥有力有效的作用。

  就像这位老师说的,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碎片化特点,人们可能会速读,满足了解信息的需要,但是,体验、印象,可能都是浅层次的。

  学校的“校报”,开辟登载学生作品或者活动的信息,很便于学生长久保存,对学生的创作兴趣提升(在校报上发表作品,会引以为自豪),以及作为学生求职入职的“资本”,很有意义(作为固化的依据,能成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的“硬核”加分项)。

  因为在校报上“发表”的,都会是高雅的、有一定水准的、正能量的作品或信息,所以,也会激发学生们尤其是当事人向善向美的性情,从而也成为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为扩大传播面并节约成本,可进行电子排版编辑,印制成较少的数量,在学校大门口、食堂、宿舍楼、图书馆前、操场前,等重点区域设置的阅报栏张贴展示,另一部分,用于馈赠作者留存或在图书馆保存。

  回想起当年自己发布在博客上的《春雪贵如银》,被文友秀杰看到,打来电话相商,登载在她所在单位吉林丰满水电站的《丰满水电报》上,并寄来精美的样刊,我衷心感谢,并一直完好地保存着,感受友谊,也感谢其精美的编辑排版配图。推己及人,也觉得今天的大学生,对自己发表在校报上的作品,或关于自己的社会活动信息,也会珍惜、珍藏,并且因而更加涵养自己的品格。

  还有,十几年前到衡水出差,住在衡水迎宾馆,看到房间里放置的该宾馆的内部报,也非常精美,登载了多位员工爱岗敬业、立足岗位做好洗碗、换洗被褥等服务的事迹,即使宾客感受到宾馆的水准,对这些员工而言,也会引以为自豪,说明宾馆对他们的服务水准的肯定、表扬,也成为他们对亲友展示自己的资本,万一将来因各种原因而另择职业,这内部报,也是对其能力与职业操守的有力证据。在即期,则可以更加激励员工热爱单位、更加努力工作。

  有时候回老家,听到村部的大喇叭广播,包括哪哪来了换液化气的、卖什么东西的;什么时间,请乡亲们到大队部办理什么手续;还没有交养老保险的,请在什么时间之前完成。等等。

  尽管在村民联系微信群里,也能发布相关信息,但大喇叭广播,更加直观地、“闻其声”地体现了村两委为民服务,增进了乡亲们之间的归属感、亲近感。这样的效果,反而是微信群所难以达到的。

  也进一步回溯起小时候,村里的大喇叭,播放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还有一些优美的歌曲,还播出过农业生产知识(田间管理、施肥剪枝等),尽管播放的音质不是很好,但增添了村里的活力、乡亲们之间的生活气息、集体(共同体)气息和意识。

  所以,在新时代,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中,农村大喇叭(管理和利用的机制)加以改进、规范、完善,也许能继续发挥很有意义的作用。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