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古代有一只叫“夕”的四角猛兽,每逢冬季,它便会为了寻找食物去附近的村落大肆破坏,居民不堪其扰。
后来,有一个叫“年”的孩子,说“夕”害怕红色,只要村民在大门外悬挂红色的布条,它便不敢入内。
除夕傍晚,这个叫“年”的孩子只身将“夕”引出,村民将刚刚收割的“竹节”扔进火堆,火堆立刻发出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将“夕”吓跑。
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就有年夜饭的习俗。南朝梁宗懔于《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暮家家俱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团年饭、合家欢,是家庭一年到头最看重的一顿饭。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享受着难得的欢聚和亲情。
热菜要有鸡、有鱼,寓意“吉祥如意”“年年有余”。这条鱼不能在除夕夜吃完,一定要留下一点,才全了这句吉祥话的好意头。
再者,数量上也讲究,家里人数不多,可以做五个或六个,寓意“五经魁首”“六六大顺”。家里人多,也可以做九个十个,寓意“长长久久” “十全十美”。
除夕夜,北方人一定要包饺子。包饺子看似简单省事,实则讲究更多。饺子皮是月牙状象征着“阴”,饺子馅圆滚滚的象征着“阳”。
给饺子捏上十二道褶,象征这一年的十二个月,都能安宁调和。饺子的外形酷似元宝,热气腾腾地端上桌,寓意“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
在古代,华夏民族的信仰,基于大自然;农事活动,也格外依赖大自然。故阶级制度下,统治者担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大责。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成了举国重事,除夕与腊八、腊二十四,此三节,构成秦汉时期的年终大祭。祭祀的内容,分为两面——蜡祭与腊祭;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
按照从古至今的习俗,年夜饭之前先要给祖先上香,恭请祖先回家团聚。往往由一家之主亲手摆放祭品,点燃灯火香烛。
大年夜摆供品,瓜果点心是少不了的。有些地方还要供一盆“二米饭”,用大米、小米混合煮熟,颜色有黄有白,寓意来年金银满盆。
除夕夜,是中国人的团圆夜、不眠夜。一家人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等待着旧年的逝去,守望着新年的到来。
除夕夜,是一年中唯一一天孩子晚睡却不会被家长批评的日子。这一晚,灯火通宵不灭,一家老小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守岁直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