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理想,有意志,才能支撑着走出黑暗,走出困难。自古以来,成大事者都是因为其内心的坚定,这种信念可以让他走向光明的未来。
建国初期的国家是困苦、饥饿的,多年的动乱让这个国家一贫如洗,国家急需建设发展,将千千万人民群众从困厄中解脱出来。
当时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怀揣着对国家的强烈信心,积极投身国家建设,这其中也包括曾经在国民党政府中享受高官厚禄的一些人,他们放弃国民党的幸福生活,转而投向新中国的建设,是因为他们内心中有人民。
然而,也有一些人(尽管只是少数),出身普通人家,在经历过多年抗战终于获胜后,却有了“饱足思淫欲”的态度,出现叛逃台湾的事情。这其中便有曾经是副师长的张清荣。
张清荣又名张春生,河北保定人。他出生在一户普通的家庭。很小的时候他便非常喜欢舞刀弄枪,家里供他上学他只学了一些基础,便不愿意继续从学。
尽管如此,他受教育的程度还是远比当时的大部分人都要好,而他最喜欢的还是舞刀弄枪,尤为向往那些穿着军装为国革命的战士们。
怀揣着这样的理想,在父母的支持下,他于1938年在河北清苑参加了八路军。当时正值全面抗日的时期,在张清荣眼中,曾经的和平已经遭到了外族践踏,而国家急需人员参军保家卫国。这一点与他多年的志向一致,因此参军后他非常积极。
因此,虽然一开始他平平无奇,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士兵,但他非常积极,队伍安排的任务他完成之余还帮助战友们写书信,给战友们讲故事,讲红军的历史。
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凭借多年的战斗经验,多次与优于己方数倍兵力的国军周旋,在困境的时候他甚至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突破包围圈,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是因为他的这一份贡献,他被升任为炮兵师团长,并在抗美援朝战争时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后来在授予军衔时,他被授予开国中校军衔。虽然并不是一个将军,但要知道当时被授衔的只有8139人,而当时有几百万的队伍。这是一份殊荣,当时的张清荣才35岁,可以说他的未来不可限量。
在他看来,自己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时,自己不顾生命,带领将士们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但最终在评选军衔的时候却只是一个中校。
当时不满军衔的大有人在,毛主席在得知后便曾经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一些人在得知自己的军衔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时流下了眼泪,但他们却不知道,粟裕在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将时一再辞让,是毛主席的劝说才让他接受了下来。
相比较之下,就可以看出张清荣的觉悟还不够,而最终让他叛逃台湾的,还是当时国家的贫苦。军衔的不如意让他耿耿于怀,而生活上的困苦却让他最终难以坚持。
他本以为自己参战后可以享清福,过上舒适的生活,但现实却是国家给予的补贴并不多,而且在困难岁月里有所拖欠,这让想要享清福的张清荣实在接受不了。
再加上,当时他驻守的部队位于福建省这个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当时国内一直在传蒋介石败逃台湾时带走了大量金银珠宝,虽然是逃亡台湾但生活却一点不差,因此张清荣一直在想,如果自己逃到台湾去当兵,不算背叛祖国,还可以享受生活。
蒋介石听说有解放军高级将领叛逃,来到金门投靠自己后非常惊讶,他亲自下令接张清荣来到台湾与自己见面,在得知张清荣的想法后他非常高兴,当场给了张清荣500两黄金。
之后,蒋介石让台湾当局打造张清荣的“义士”形象,希望可以借张清荣引来更多的解放军将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国内外都议论纷纷。
我党方面在得知此事后都非常生气,周总理与我军将领们商议后决定由罗瑞卿负责。罗瑞卿用了个反间计,用被俘的台湾国民党间谍人员给台湾发放假消息,谎称“张清荣诈降,他是间谍”。
台湾当局得知后,没有过多久便秘密处决了张清荣。据台湾当地的报纸报道:张清荣自福建漳州投诚后,经政府宽大处理仍执迷不悟,继续为匪方做统战工作。
其实,当时台湾当局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这件事的真假。但张清荣叛逃一年来,虽然积极配合当局“作秀”,但没有任何效果,这一点让台湾当局有点接受不了,本着“宁杀错不放过”的原则,最终台湾当局处决了张清荣。
可怜一心“奔向幸福”的张清荣,就这样被台湾当局宁杀错不放过的处决,落下了一个两岸人民都不欢喜的下场。
从他的故事我们也可以知道,人一定要守住底线,可以为理想信念而死不能为私欲贪婪而亡,否则最终只是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