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灵精探剧情介绍什么原因?

  为什么呢?因为他在书中大部分时候是混沌的、无知的、懵懂的。他走了太多错路,做了很多荒唐事,浪费了很多时间,也错失了生命最宝贵的东西。

  既然是历劫,跟凡人汲汲营营的一生自然不同,他不是来获得什么、赚取什么,亦或证明自己什么的。他是来遍看尘世沉浮,体验五苦八难的。

  于是贾宝玉这一生,果然把富贵贫贱全部经历了。有过花团锦簇、千娇百宠,也有家破人亡、万人唾弃。

  很多人不明白开篇前奏里,补天之石幻形入世的意义。更有很多读者至今没弄明白,贾宝玉到底是谁脱胎而来的,是石头还是神瑛?

  石头承载了天地的精华,它默默守望着沧海桑田,远非短暂的肉体所能比拟。但是它又坚硬、寒冷、迟钝、深郁,仿佛不解风情,唯有持之以恒的滴水方能穿石,方能将其打磨圆润。

  这个过程就像情迷一样费人思量。以无情来承载有情,这本身就是个涅槃重生的过程。唯有至纯至诚的精神力量,才能达到。

  从后面的剧情看,神瑛和石头很难分清谁在借用谁。各种前世之缘,来自神瑛侍者。但各种心念体验,却来自石头。

  意思就是:剧本是神瑛的,历劫的视角却是石头的。当神瑛的剧本出问题时,反要借助石头的力量来继续历劫。

  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

  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蒙侧:世上人原自据看得见处为凭。】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甲侧:妙极!今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见此大不欢喜。】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甲侧: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

  注意看这一段描写:和尚明确指出石头“质蠢”,既然如此,就绝非玉质。后来施法变化后,脂砚斋的批语也明确说明,美玉之形、之字都是假的,只为哄骗世人,因为世人只认假相!

  为了让世人稀罕它,就造出宝物的样子,其实只是一块顽石而已。(读懂这个设定,是不是该心疼薛家两秒钟)

  这块补天剩下的石头,原本是有缺陷的。它有灵气,但灵得不够。经过这次人世历劫,更准确地说是经过一场浩瀚的情劫,被黛玉的灵泪不断洗涤,它才能脱去顽石的蠢质,最终锐变为真正意义的美玉!

  石头的灵气原本来自大自然。所以贾宝玉秉承天性自然,厌恶人世间的虚伪“文明”。不需要谁来教他,他性格中就具有自由、民主、博爱的特点,因为这些都是自然大道!

  这就是为什么贾宝玉长到十三四岁,还混淆着友谊和爱情,搞不清亲人和爱人的区别。他幻想着全世界人永远爱自己,仿佛他永远是襁褓中的婴儿。

  甚至,连个体独立的概念他都没有。在很长的时间里,他认定自己跟众姐妹是一体,无论失去谁都不可以也不可能,要么他去做和尚,要么一同化成烟。

  它需要从只了解天地,跨越到了解人世间。不仅如此,还要在了解的基础上觉悟,参透看破人间一切纷乱之相。

  呵呵,其实大部分人经历的,只能归于“欲”字。真正意义的情是人间的奢侈品,很多人心中压根没有,何谈经历呢?

  比如书中的女子,个个都是妙龄美女,能令宝玉感叹“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 。

  按照脂砚斋透露的,本书最后大结局时还有个情榜。脂砚斋只剧透了几个人,后世可就搞嗨了。有人专门搞这个,吭哧吭哧地凑了108位,要跟水浒传打擂呢。

  曹雪芹认可的情,必须跟婚姻、生育、礼法、生存等一切社会因素脱钩,纯是发源于心灵,无关得失、跨越时空的灵魂契合。

  黛玉以泪穿石,令原本无情的顽石见证真情、了悟真情,最终历劫圆满,证得不朽灵魄。这样一部大戏,自始至终都是“情”来贯穿。始于情,终于情,惑于情,悟于情。

  很难说“情”对人类到底具有什么意义。看重物质的,认为它一文不值。但追求精神的认为,人类之所以生生不息,天地之所以万古犹在,正因为内在有情。

  于是,这部以情榜做结尾、高度歌颂真情的作品,搞着搞着竟然成了稳嫁豪门的指南书,成了男人选媳妇挑肥拣瘦的美人团。

  原本以救赎的角色来人间帮助神瑛和石头历劫的黛玉,成了哭唧唧的累赘。原本无情的代言人、人类灵魂的杀手薛宝钗,成了完美女神、国民媳妇。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否曹雪芹两百年前就预见到了今日人类之悲哀?他知道“情”在人间正在消散正在死亡,才要如此歌颂线 石头经历了哪些情劫

  这就是为什么他对每个女孩都有一腔柔情,又往往不知该如何运用。他把她们都当做花儿,只愿春风常暖花儿常在,围绕他这块石头就好。至于对方产生了什么幻想、什么误会,他压根不知道。

  第二类是用自己无常的命运,令宝玉见证人间真相,客观的认识人性。这一类人很多,以晴雯为最,金钏、芳官、贾府三春、香菱、平儿等人为辅。

  第三类是负面的,她们诱惑他的身体,迷惑他的精神,控制他的人生。让他痛失真爱,永失理想,逐渐陷入痛苦、无助、无奈的泥沼里。

  前两类卓语之前的文章常常解析到,比如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再比如《黛玉:我是古典文学的女神高峰,不好意思,你真的理解不了 》

  卓语此前解析过,第一回准备投胎的“一干风流孽鬼”指的就是薛宝钗。只有她的年龄,恰好吻合时间进程。

  为此,无论怎样丢尽脸皮,也要死赖在贾府。无论怎么不合情理、违背礼法,也要坚持在宝玉面前释放荷尔蒙。她的主动攻势大致可总结为:

  碧纱橱、绛云轩里的神奇现身,历来都是无声无息无前奏。宝黛的住处就是她的地盘,仿佛随时自带气垫床。

  二玉但凡有吵闹,宝钗必能片刻晓。来的不晚也不早,时间掐得刚刚好。任你躲到天涯海角,她都随时空降。

  见缝插针随时随地教导宝玉。既不管场合,也不讲亲戚情面,更没有男女界限,仿佛宝玉已成她胯下之臣似的。

  因为宝钗无论怎么缠,总不能全天现身。更关键是,宝玉对她的情谊太淡太淡,剃头挑子一头热。除了最后的婚嫁,其他时段她起不了多大作用。

  一来她是首席丫鬟,照顾着宝玉的衣食住行,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才最可怕。二来她是宝玉的青春版奶妈,从小带他睡觉的情分,亦母亦姐的亲人,这个感情基础太深了。

  简单说就是,奶妈本是半个妈,甚至比亲妈付出更多。李嬷嬷虽然嘴碎,却是真的疼宝玉。袭人翘掉李嬷嬷,不仅自己过河拆桥,还教唆宝玉忘恩负义。

  后来李嬷嬷退休,其他嬷嬷全被她压倒(参看坠儿事件里宋嬷嬷的态度)。她把一切实权揽在手中,自己居于嬷嬷之上,明晃晃地违背管理体制。

  如果曹雪芹没有深刻的讽刺之意,何必安排成这样?要知道,那时候还不时兴无厘头喜剧呢,人们追求的是言行合一,柔嘉恭顺。如此前后不一,大尺度的反差对比,只能证明她是奸佞小人。

  请注意,整部书中只有袭人能如此拿捏宝玉。其他任何人只要跟宝玉三观不同,都无法令其屈服,即便是黛玉,即便是贾政!

  宝玉便问袭人道:“怎么宝姐姐和你说的这么热闹,见我进来就跑了?”问一声不答,再问时,袭人方道:“你问我么?我那里知道你们的原故。”宝玉听了这话,见他脸上气色非往日可比,便笑道:“怎么动了真气?”

  袭人冷笑道:“我那里敢动气!只是从今以后别再进这屋子了。横竖有人伏侍你,再别来支使我。我仍旧还伏侍老太太去。”一面说,一面便在炕上合眼倒下。宝玉见了这般景况,深为骇异,禁不住赶来劝慰。那袭人只管合了眼不理.....

  先对着宝姐姐猛力吐槽,毫无顾忌,连“宝兄弟”的称谓都用上。后对着宝玉怼丧加罢工,态度之强硬简直骇人听闻!

  宝玉见了这般景况,深为骇异——“深为骇异”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读者自行体会。整部书中还有其他地方用到这样的词语吗?

  世人往往错觉,把宝玉袭人看做情侣,以为这些故事挺接地气,挺好玩的。可是不好意思,他们不是情侣,是主仆!

  类似的故事随时都在发生。只要袭人不乐意,她随时把宝玉拽走、随时拆开宝黛,甚至当着宝玉的面,也敢明目张胆地诋毁黛玉......

  宝玉无法,只得拉他的手笑道:“你到底怎么了?”连问几声,袭人睁眼说道:“我也不怎么。你睡醒了,你自过那边房里去梳洗,再迟了就赶不上。”宝玉道:“我过那里去?”袭人冷笑道:“你问我,我知道?你爱往那里去,就往那里去。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横竖那边腻了过来,这边又有个什么‘四儿’‘五儿’伏侍......

  仍然是这一回里,呕了几天气后宝玉求合。袭人给宝玉的评价是“鸡声鹅斗,叫别人笑”,宝玉的姐妹情被她称为“那边腻了”,又把黛湘跟丫鬟并论,言下之意碧纱橱就是个红灯区。

  现代社会有一种PUA犯罪,就是反复利用人格贬低来对他人进行控制,对目标进行不合情理的指责和逼迫。

  袭人就是个PUA猎手。且不论奴才的本份,即便以平等身份去看待,袭人也在关系中占据着制高点,时不时的设局将宝玉引入,又时不时的对他加以剥削和鞭笞。

  面对袭人这些招数,宝玉都是束手就擒。跟她呕气,连丫鬟都没得使了,气到要参禅出家,最后还是求饶。

  “我待不说,又撑不住,你太也婆婆妈妈的了。这样的话,岂是你读书的男人说的。草木怎又关系起人来?若不婆婆妈妈的,真也成了个呆子了。”

  “难道做了强盗贼,我也跟着你吧?再不然,还有一个死呢……”宝玉听见这话,便忙握他的嘴,说道:“罢,罢,罢,不用说这些话了。”

  “真真的这话越发说上我的气来了。那晴雯是个什么东西,就费这样心思,比出这些正经人来!还有一说,他纵好,也灭不过我的次序去.......”宝玉听说,忙握他的嘴,劝道:“这是何苦!一个未清,你又这样起来。罢了....

  .......这些故事太多太多了。你知道为什么袭人在书中的戏份特别多吗?就因为她才是宝玉最大的劫难!没有之一。

  宝玉守着这么一个私欲膨胀、野心昭彰的人,在她的硬性控制和柔性腐蚀下,被迫放弃了很多原则和良知。他的分辨力和决断力,一直倍受世人诟病,事实上绝大部分“功劳”来自袭人。

  《小小的怡红院,藏了一部甄嬛传,宝玉不认识林红玉就是明证 》文中解析过,宝玉之所以不认识林红玉,怡红院之所以那么多乱象,根本原因是主人缺位!

  凤姐那般泼辣,事必躬亲,尚且压不住某些刁奴,何况主子被架空?怡红院不乱哪儿乱?晴雯之所以常常怼人,本质原因是怡红院是非颠倒、尊卑不明、责权混乱。

  正是在混乱里,袭人才好狐假虎威,铲平异己啊。16个丫鬟,最后只剩下麝月秋纹和她自己。看这战绩,妥妥的战神啊。

  好吧,随便吧。反正我知道宝玉的劫难是她。尽管宝钗剥夺了宝玉的挚爱,但伤害宝玉心灵最重,最消耗浪费宝玉生命的却是袭人!

  绝没有另一个人能令宝玉愤懑到如此。到了最后跟她恩断义绝,将其撵出贾府时,过往皆成懊恼,皆成宝玉生命的污点和教训。

  原来人世间很多时候,只能以铁石心肠去应对。这对于向往追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宝玉而言,是何其惨痛残忍!

  宝玉的情劫和情悟,才是红楼梦真正的主线。尽管我们都以为宝黛爱情很重要,那只是因为黛玉是宝玉历劫的最大助力。

  比如很多读者说晴雯脾气太坏。然而宝玉有这感受吗?晴雯给宝玉带来过什么烦恼,她强迫过宝玉什么?都没有,相反她总是坚定地维护宝玉,支持宝玉的一切想法。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