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东省昌邑市围绕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积极探索和实践维护区域和谐稳定的机制和办法,打造“邑谈即和”工作品牌,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评理说事、定纷止争,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截至目前,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600余起,化解率达95%以上。
强基固本,搭建平台,“邑”心为民听民诉。“邑”,体现为民、高效、灵活的价值追求。一是集零为整,“一”心为民。突出资源共享、阵地共建,依托市信访大厅、镇综治中心以及村庄(社区)网格阵地,建立市镇村三级“邑谈即和”工作室300余处,形成了以工作室为原点、2公里为半径的10分钟矛盾纠纷调处圈。二是创新手段,“e”键畅谈。创新“线上+线下”阵地建设模式,线个“e谈室”,线下建设“谈客驿站”,以线上在线服务、线下坐班值守为群众提供下沉式、不打烊的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三是攻坚克难,“毅”往无前。对矛盾触发点多、冲突对抗性强、激化程度高、利益冲突大、社会影响广的矛盾纠纷和信访事项,落实“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工作机制,成功化解重大信访问题54起,化解率达100%。
刚柔并济,因案施治,“谈”客空间解民忧。“谈”,设置谈心、谈法、谈理、谈情四个“谈客驿站”。一是谈心,钝化矛盾。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员担任主谈人,根据不同人群的关注重点采取不同的谈心策略,疏导情绪、减少对立,尽量避免矛盾激化。今年以来,组织35名主讲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46场185人次,直接调处矛盾纠纷55件。二是谈法,划清底线名政法干警或法律从业者作为主谈人,汇集专业力量、注重以案释法,推动矛盾纠纷在法治轨道上解决。今年以来,开展谈法活动125场次426人次,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三是谈理,明辨是非。由调解经验丰富的优秀调解员担任主谈人,运用“背靠背”等谈话方法,找到矛盾的“触发点”和让步的“平衡点”,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今年以来,调处矛盾纠纷620余场2000余人次。四是谈情,拉近距离。邀请当事人的共同近亲属、亲朋好友参与,以情感人促成化解。今年以来,共组织78名村干部、网格员等开展现场调处110余场450余人次,间接受益群众达2000余人。
充实团队,提升实效,“即”谈即成遂民愿。“即”,凸显为民解忧的快速高效。一是即来即谈。建立“群众吹哨、工作室响应、谈客报到”机制,推行一般矛盾纠纷5分钟内响应处理、重大矛盾纠纷10分钟内研判上报、涉法涉诉等复杂性矛盾纠纷15分钟内谈客专家介入的分级处理法,实现了矛盾纠纷“止于未发、禁于未萌”。二是即谈即诊。建立“前方谈、后方处”的工作机制,成立“两员三官五老一律”调处团队,组建法律、心理、涉企服务等7个调解专家库,配备专兼职调解员1500余名、专家200余名,充分发挥其权威性和专业性,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三是即诊即成。根据“问诊”情况立即制定调处方案,一个锤子一个钉,问题发现一个解决一个,事情许诺一件办成一件,切实提升政府公信力。
催生文化,营造氛围,“和”风细雨润民生。“和”,营造“和为贵”的社会氛围。一是让群众心平气和。将“邑谈即和”定位为负面情绪的“回收站”,在环境布置上营造“以礼相让、以理服人、以德教人、德法融合”的文化氛围,同时组织谈客专家帮助群众稳定情绪、平衡心态,有效预防矛盾激化升级。二是让群众握手言和。将“邑谈即和”打造成矛盾纠纷的“终结站”,让矛盾双方在这里握手言和,千家万户在这里定纷止争,让更多的人看到“谈”的好处和妙处,催化“谈”文化,弘扬“和”精神,实现矛盾不过夜,冲突即日解。三是让社会崇德尚和。将“邑谈即和”筑造成稳定和谐的“前哨站”,群众吹哨,部门报到,直奔“前线”解决反映强烈的问题,做到听民声、会民意、干实事、解难题,全市90%的村(社区)实现了“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