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仍是大疫之年。年底到了,好多人慨叹:这一年白过了,啥也没干成!我也回首检视了我的一年,而后发现,我没有白过!虽然好多事没干成,好多东西失去了,但得到的也不少!
我2013年提前一年退休,2014年就被离退休老干部们推选为党支部书记,转眼已经八年了。任职五年时,我曾提出辞去这一职务,没想到改选时大家又把我选上了。众情难却,没办法,接着干吧。
对这一差事,我还算比较尽力,先后被原单位民政局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被朝阳区委老干部局评为“发挥作用党员之星”,被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表彰为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
近三年来,由于受疫情影响,支部活动受到很大限制,我就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充分发挥老同志积极性,组织开展一些适应防疫特点和老干部切身实际的活动,比较好地完成了区委老干部局赋予的任务。
一是坚持理论学习。凡党和国家召开重要会议、推行重大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上级的重要指示,我都及时组织老干部线上学习;对专家们的重要辅导视频,都组织大家收看,并按照上级要求,组织线上讨论,交流心得体会。二是坚持抓好情况交流。凡区委老干部局对上级有关老干部工作的要求、本区老干部工作的动态、兄弟单位好的经验做法、先进典型的事迹和经验,特别是有关防疫工作的指示、要求和科普知识,我都及时转发给大家学习,全年至少在百次以上。三是适时开展一些有的放矢的活动。如从2022年1月4日至20日,冬奥运举办期间,支部组织开展了“看奥运、表心声、祝愿祖国更兴盛”活动,大家运用诗、文、书、画等形式,发表感想,表达心声。
又如“七一”期间、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支部都组织了线上庆祝活动,老干部们有的发文,有的作诗,还有的上传书法、篆刻作品,线上进行演奏,气氛十分热烈。再比如,七月初,六月底七月初,支部根据局党委号召,率先开展了“共产党员献爱心”活动,14名党员共捐款2900元。
此外,我还针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各种似是而非的小道消息,及时给大家提要求、敲警钟、讲大道理,保证了老同志思想上的纯洁性,没有发生任何政治性问题。
我的爱好比较广泛,书法、绘画、写作、摄影、音乐等等,我都喜欢,虽然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当(实际上我认为只有一瓶底),但胆子够大,什么东西都敢往媒体上投,不怕不登,也不怕质量低被人笑话。今年一年,我在《中国老年报》、《北京老干部》杂志、《朝阳老干部报》、《朝阳老干部》杂志、微信公众号《中国瞭望新媒体》、《战友新报》、《丰融春秋》、《商务旅游》人民日报公众号《民好传媒》、《党建头条》、《我的卧虎湾》,《百度》、《腾讯》、《网易》等网站刊发特写、杂谈、散文等各类文章113篇(次);诗歌、歌词作品148首(次);书法、绘画作品352幅(次);摄影作品513幅(次)。《人民收藏网》、《网易新闻》、《腾讯要闻》、《情系中华》为我做了四次专题报道,刊用书法作品56幅。
一年中,我还参加了北京市委老干部局、朝阳区委老干部局、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北京律师朝阳书画院、北京诗书画印华宸艺术书画院等单位组织的的抗疫书画展、迎接党的二十大书画展、纪念毛泽东逝世46周年书画展、迎春书画展、网络书画展等,入展作品15幅。
今年,参加了两次北京律师朝阳书画院组织的艺术家走进律师事务所书画笔会活动,参加了所在社区为群众写春联、送福字活动,应企业、律所、协会以及老战友、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要作品的要求,共书写春联、福字60余幅,书法作品150余幅。
是年,朱炳初先生在时代出版社出版的《晚霞拾零》一书中,收录了我写的诗文、散文、特写各一篇;中国艺术家信息中心、馆藏艺术家网为我出版了《2022年“中国艺术大家杨俊亮”艺术台历》;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书画专委会、中国邮政为我出版了2022年书法有奖贺年片;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为我制作了2023年个人书法作品电子艺术台历。
特别声明,刊发的稿件极少有微薄稿酬。送出去的作品基本上是无偿的,但吃顿饭、给包茶叶的事还是有的。至于一些兼职,全都是虚的,没什么酬劳,好听点,是为人民服务,实在点说,图个乐玩玩而已。喜欢嘛,爱好嘛,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赔钱搭功夫,也不亦乐乎。
这几年,参加了不少群,同学群好几个,战友群好几个,朋友群好几个,书画摄影群好几个,协会群好几个,社区邻居群好几个,亲戚群好几个,唉哟,加起来有好几十个,根本看不过来,而且有的也没啥意思,档次太低,于是大刀阔斧,砍掉一些,只留下一些质量高的,确实必要的。文学创作交流群主要是微信公众号《丰融春秋》,后又有《瞭望中国新媒体》、《战友新报》,都是战友创办的,主编、编委、顾问等,有好些个是熟悉的。
一开始不觉得什么,随着交流的深入和阅读的增多,我逐步感到,我进入了一个文化的新天地、一个高手云集的文化大学校。写稿、投稿的有部队高级将领,有不同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有着名作家、诗人、书画家、收藏家,还有各行业的创业成功人士。从平台发表的作品体裁看,有小说、诗歌、杂文、随笔、小品、游记、通讯、回忆录、报告文学,还有美术、书法、音乐作品。从作品的内容看,有对共和国重大事件的报道,有个人成长进步的回忆,有对英雄模范、专业领域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介绍,有对祖国壮美山河、对党和共和国丰功伟绩的赞颂,还有对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某一着作等的评论。从作者成分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军有民,这个队伍中,既有戎马一生的老军人,也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既有对共和国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也有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我觉得,平台的投稿人和交流群,无论职位高低,无论年龄大小,也无论做过什么,具有什么身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热爱事业、热爱生活、热爱文学艺术。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正能量;他们的身后,是一串闪光的足迹,他们的眼中,永远是阳光春天和希望。
《丰融春秋》主编、《瞭望中国新媒体》顾问齐志峰,是我在师机关政治部宣传科工作时的同事,人温文尔雅,说话慢条斯理,不显山不漏水的,后转业到银行工作,听说工作很出色。2021年创办《丰融春秋》公众号,把我拉进交流群,看了他的作品,使我刮目相看,文笔太好了!他经营《丰融春秋》公众号,纯属为众文友服务,经济上没有任何收入,赔本赚吆喝。但平台聚拢了大量人气,获得了广泛赞誉,赢得了广大文友的爱戴,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他说这才是他最大的收获。公众号创立以来,发展群友一百多人,编发作品1000多篇,获得粉丝4000多人。齐志峰不辞辛苦为大家服务,“阳”了还坚持编发稿件,占用了大量休息时间和自己的创作时间,让大家好生感动。
86岁的军休干部朱炳初,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北京军区组织部工作时,他是北京军区(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室副师职大校研究员。他1937年3月出生,1954年7月参军,我刚好此年此月出生。一见面,我们就成了忘年交,他的第一本文集《青春寄语》就是我给他设计的封面、封底和插图。这老爷子是个拼命三郎,无论是干工作还是业余写作,都追求极致,毫不对付。目前已出版四部文集,达148万余字,目前正撰写第五部文集《耄耋心声》,拟出版总量达200余万字。他是高产作家,每二三天就发表一篇文章,篇篇皆是精品。
信真,正师职大校退休,北京有宽敞的房子,有车,不缺吃不缺穿,但他退休后毅然决然带老伴儿子回到家乡,联合退役军人、困难户,倾其毕生积蓄,开办了龙鑫园农业合作社,养蚯蚓,种蔬菜,栽果树,经历千辛万苦,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天津市、在全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还是着名的作家、书画家、收藏家。我和他同在军区组织部工作过。我很佩服他,是我一生中仰慕的榜样之一。最近他写的关于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上将秦基伟、儒将朱增泉、知识青年的榜样侯隽、邢燕子的人物特写,充分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文章的组织驾驭能力,发表后,产生了轰动效应。其中《儒将朱增泉》这篇报告文学,发表后十几天,展现量就达到了35200多,阅读量14000,太厉害了!
从中国电影家协会领导岗位退休的李景富同志,我们同在65集团军和北京军区组织部门工作过。以前就知道他文笔不错,但没看过他写的东西。及至进入《丰融春秋》后,才知道相当了得,居然在各种媒体和网络平台发表各类文体千余篇,还出版了《为了春天》、《喧嚣中的沉思》两部着作。陆续看了他发表的一些文章,特别是关于战士生活的系列回忆,关于童年生活的回忆,关于逝去年代老物件的记述,让我深深吸引其中,由衷敬佩他精准的记忆、优美的文字表达和对人对事对亲对友炽烈的情怀。
还有很多,我认识的将军作家、书画家马誉伟,着名作家李金明、金辉,诗人李庆国,多才多艺多作品的乔解民,能干能写热心为民服务的闫建国,我在师部宣传科工作时的副科长郭定宏,一个团政治处工作的善写古典诗词的孙恒民,参战功臣、军旅诗人侯明永,等等;还有素未谋面的着作等身、有海量作品的着名作家刘秉荣、刘荫庄,爱心满满的军中大姐袁志军,善作美篇、彩视、诗歌的财政高手武秀华,还有诸多的不同风格的写作能手梁陆涛、宫书德、李爱萍、徐建良、许道敏、张生林、戴好、秦国杰、闫向真、宋先彦、任平生、武秀清、冯作平、张文山、蒋邕平、曹俊明、赵德毅、高俊峰、党延林、王文杰、张新明、张林、薛跃成、崔永平、廖平、李庚、董旭、于顺民、戎金兰、贾逴鼎、谭爱平,等等(抱歉,记不过来了),查阅对他们本人的介绍,都是光耀夺目,或立过功、或受过奖,或有荣誉称号,或有创造发明,都是本单位、本部门、本行业的佼佼者,都是德才兼备的优秀人物,都是德艺双馨的顶尖人才。
与他们相比,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论贡献,我没他们大,论写作水平,我没他们高。怎么办?退休了,不在工作岗位上了,不谈贡献了。谈写作吧,看到差距怎么办?见贤思才,努力提高。有这么好的平台,有这么多好老师,有这么多好范文,机会难得,氛围难得。学!写!投!我觉得,一年来,投稿量上去了,写作能力和作品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诸位老师、诸位文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质对我产生了更加重要的影响,明白了更多做人的道理、做事的规则,严格了对自身的要求,提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健康生活的品味。
作者简介:杨俊亮,河北承德市人,1976年入伍,在北京军区部队服役26年,正团职上校转业,在北京市朝阳区民政部门担任领导干部10年,2013年退休。喜爱文学、美术、书法、摄影,多篇作品在报刊发表。此外,亦喜欢歌词创作,现为中国音乐家俱乐部理事会会员。有多首歌词作品发表,被谱成歌曲演唱。2008年,歌曲《舍不得你还得送你走》(作词)参加全军战士文艺奖评比获得一等奖。2009年,所作《首都女民兵之歌》被国庆阅兵女民兵方队选为队歌,先后参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多次演出。2009—2013年,先后四次参加全国音乐展演活动,有1篇歌词被评为银奖,3篇歌词被评为金奖,2013年,获得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颁发的音乐创作突出贡献奖,被授予“中国优秀音乐指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