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黑色轿车内走下了卫生部部长刘湘屏,而在她身后的则是一个年轻女子。而后,二人一同进入了肃穆的房间。
可怕的安静充斥着每个角落,看到二人进门,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立刻起身迎接,他语调低沉,对着刘湘屏身后的女子说道:
这个徐静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什么毛主席逝世,中央需要连夜护送她前来瞻仰仪容,并亲自告知其不幸消息?她到底有怎样大的来头?
毛主席的身体一直以来是比较健康的,长期的艰苦抗战,练就了伟人强壮的体格。毛主席在73岁的古稀之年,还能横渡长江。
到了76年的6月初,中央便向各省市及军区领导通报了伟人的健康状况,此时的毛主席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
主席逝世后的当天下午,中央广播电台就向全国播报了这个沉重的消息。得知伟大领袖去世,所有人都悲痛不已。杨正泉表示:
知道这个消息后,朱德夫人痛哭出声:“我们的党和国家损失太大了。”而作家叶圣陶在日记中这样记录:“巨星陨落,非止我国,举世将永远追念。”
这也代表着中国军人将不惜一切代价,灭杀所有危险敌情,全国各单位也24小时高度集中,保持高度警戒的状态。
接下来,就是对伟人的悼念仪式以及遗体安置问题进行商榷。在此之前,国家领导人便做出了妥善安排。
丧办事宜大体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后事安排,其二遗体安置,其三邀请外国使团吊唁。而遗体安置问题,无疑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然而上世纪中后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升级为城市,土地急剧减少,很多亡者的坟墓一迁再迁,不但劳民伤财,亡魂也“不得安宁”。
1956年4月,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151位革命前辈,联名签署了火葬协议。他们自愿在逝世后不建坟墓,火化遗体,希望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土葬。
虽然在毛主席之前有苏联领导人的遗体保存下来的先例,但我国并没有这样的先例。保持遗体使其尸身不腐,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尸体在死后5-6小时之内,会出现大量的尸斑、尸僵,角膜变得浑浊,嘴唇开始皱缩等。之后,体内的大量细菌滋生,分解心脏,腐烂的气息蔓延。
保存毛主席遗体的指令层层下达,时任卫生部部长的刘湘屏,找来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杨纯同志,希望能挑选出可担当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徐静是50年代留学过苏联的研究生,曾经获得副博士学位,在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伟人逝世之际,她正巧在百万庄一带,负责抗震救灾相关事宜。
凌晨时分,中央派遣专车接来睡梦中的徐静,得知伟人逝世的噩耗,她的泪水瞬间溢满脸庞。毛主席的一生,都在人民服务,为中国强盛而奋斗,对于百姓,更是亲近异常。
徐静深刻地明白兹事体大,她镇静下来,开始思考如何进行这项工作。一番思考后,徐静提出三个要求:
她首先自谦学识不够,需要与其他专家合议工作流程;其次观察遗体留存细节,便于开展后续工作;最后就是要有充足的时间,准备相关医疗器械。
一众专家们在商议过后,选出两位精英辅佐徐静工作,他们分别是曾参加过马王堆女尸保存的,解剖教研室副主任张炳常,以及形态教研室副主任陈克铨同志。
遗体想要栩栩如生地保留下来,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不管是环境、温度、技术等缺一不可,上级为此专门建立了相应的保护室。
此时的徐静三人暂且将主席卫生间当作工作场地,先对室内进行彻底的清洁、打扫、消毒,然后协商伟人的姿势。
头部、身体都好说,手臂摆放犯了难,最终在领导的批示下,决定按照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下垂置于身体两侧。
遗体永久保存,需要注入大剂量的防腐液,相应的副作用,就是会让尸体产生肿胀现象,徐静不敢轻易保证肿胀是否能在正式吊唁前消退。
为了以防万一,在注射完防腐液后,徐静一直陪伴在遗体左右,时刻观察消退情况,也记录着期间遗体其他微小的变化。
直到24小时后,毛主席遗体的肿胀果然有了明显的消退。直到这时,徐静才终于放下了一直悬着的心。
9月10日下午,为毛主席量身定制的中山装赶制成功,颜色选择上采用了薄款浅灰色。而遗体化妆师及理发师,也为毛主席整理了精致的妆发。
但无奈的是,得知主席逝世,有太多的人想要瞻仰主席,因此导致现场的人员太多。而人嘴巴里会呼出热气,身体也有温度,每一个人就是一个行走的散热体。
而且为了表示尊重,吊唁的现场是专门请的奏响哀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铜管乐器里发出的声音,也喷出了无数热气。
但这些无疑都会加速腐化,再加上当时时间紧迫,预定的有机玻璃棺罩未曾制作完毕,伟人的遗体开始出现少量的尸斑。
徐静敏锐意识到这个问题,立刻寻求上级商定解决方案,最终经过一致协商。撤掉了现场的乐队演奏,改为播放哀乐,除遗体上方的大灯,其余灯光限量开启。
随后,湖南医学院王鹏程教授及各位专家,在结合了马王堆女尸的保留技术后,提出气态与液态相结合的长期保存方法。
除此之外,769保护室派各部门专员24小时监管,拥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周边环境以及遗体需要做到随时远、近距离检测,并照相比对,记录每日遗体变化情况。
另外,专家们还承担起了课题研究的任务,对各种“防”设立若干话题,比如防腐、防干、防变色等等。
当然,万事并非十全十美,很多人在参观完伟人遗体后,便向总负责人徐静提出了两个问题,希望她能予以回答。
首先就是遗体“缩小了”,在瞻仰主席遗容时,许多人觉得伟人身量好像变小了,面部颜色也有明显的改变,感觉就像化妆的效果。
对此,徐静坦言,这就是一种误解,在制作水晶棺时,工作人员早已充分考虑到水晶会导致变形这个问题.
因此,对棺板进行了镀膜、光学处理等,严格保证毛主席脸部不变形。瞻仰者认为的缩小,主要是不同角度的视觉差引起的。
但为了重现伟人“生机”,专家们选取了打光方案,用略带红色的柔光照射到主席面部,形成一种满面红光、音容犹在的视觉效果。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遗体能否长久保存下去。这点徐静信心满满,在伟人诞辰100周年之际,她亲自现身回答:
这也是以现实技术为依托的豪言状语,因为遗体保存采用的是低温、避光、避氧等措施,且有各类先进的仪器加持。
而徐静因此成就,也在1977年后,成为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的副局长、研究员,对于她来说,能负责伟人的“身后事”,将会是一生值得尊崇的荣耀。
忆往昔风流人物,数今世英勃之姿,毛主席离开人民已经四十多年了,直至如今,他也依然是全世界人民敬仰的对象。
在外交上,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他促进与各国的友好交往,也为中国的发展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他逝世后,毛泽东思想也成为流传后世的瑰宝,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国人奋勇向前。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