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供奉在现代为什么上热搜?

  “国币”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在《辞海》等辞书中,“国币”的基本含义为:一是“中国近代对政府规定的法定货币的称谓”。二是“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废银本位制采用法币后,乃称为国币。”

  实际上,国币还有两个含义被这些辞书所忽视,一是指中国国定的银本位货币,从1903年清廷提出国币起,到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之前实行银本位货币制,以银圆为主的银币与银辅币,通称为国币。另一是1931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经济政策》,规定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具有国币的地位。

  以“国币”用于对国家货币的冠名,源于清光绪末年。光绪二十八年(1903),中国与英国订立了《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其第二款规定:“中国允愿设法立定国家一律之国币,即以此定为合例之国币。将来中英两国人民应在中国境内遵用,以完纳各项税课及付一切用款。”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国币”用于定义近代中国国家主权货币或政权货币。

  以“国币”奠定其以后使用的基本内涵。在上述《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中相关条款,以“国币”一词奠定其作为国家主权货币之含义,明确国币在国际贸易往来,涉及中国境内必须遵循使用,规定须以国币作为缴纳课税、财政收支的计量单位,用于商品货物买卖、劳务支付以及赊欠偿还、借贷、资产转移支付等一切支付活动之用款。这样,“国币”一词从光绪年开始,为以后各政权奠定了其基本含义和适用范围。

  应对外国银元的冲击,自铸新银元,且定为法定货币,成为“国币”一词之始。在1840年后,福建、广东、江西、浙江、江苏以及黄河以南各省都流通外国银元,缴纳赋税,用于商品交易。到1919年,在华行用的外国银元逾15种之多,大约有11亿元左右。这样,中国外贸严重受损,白银外流,银价暴跌。对此,朝野有识之士提议自铸银元,改革币制,限制洋钱流通。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借鉴香港经验,设立广东钱局,于光绪十六年(1890)正式发行新银元,开创官铸银元历史。新银元流通良好,各省竞相自铸,后经清廷下令,作为法定货币,所有完纳钱粮、关税、厘捐%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