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后第二天,相关部门便赴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对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进行专题调研,研究解决馆区移交后机构编制工作问题。
省文物局表示,“将以此次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接收工作为契机,加强协调沟通,更好地守护好国家宝贵的文化文物资源”。
综合多方信息,“陕历博秦汉分馆”基本可以确定在秦汉新城大秦文明园,该园由秦咸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秦文化博物院和秦文明广场三大版块组成,总用地面积约458.9亩,仅博物馆用地就近300亩,远超刚刚过百亩的陕历博老馆数倍。未来将极大缓解现馆接待能力弱,建筑功能不全、基础设施老化、展厅面积不足等问题。
博物馆位于秦咸阳城(宫)遗址范围内(即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窑店街道),具体泾渭大道以东、秦宫一路以西、兰池三路以北、兰池四路以南。
博物馆群主体建筑,依然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主持操刀。其借鉴秦咸阳宫建筑群规划设计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建筑结合,整体以北斗七星、组块贯连的建筑结构形式构成,各单体按照“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布局分布。
建筑平面以北斗七星中的摇光、开阳、玉衡、天权、天玑五星组成对称布局,以玉衡为中心确定的轴线号宫殿一直的中轴的延长线上,总体布局象征秦朝宫殿的“象天法地”的浪漫主义规划思想。呼应了秦代的宇宙天文理念,是现代博物馆设计的一大发展。
所谓“北斗七星”,就是既有中轴对称的恢弘大气,又兼具不对称布局的自由气息,风格豪放古拙、刚健质朴。博物馆与秦咸阳城遗址二者隔空对望、遥相呼应,延续着历史的文脉。
其中,主体建筑在采用高台建筑形式、满足不同功能的同时,还呈现出秦汉宫殿“高台榭、美宫室,复道行空,横桥卧波,冀阙凌空”等特征。
高台建筑起源很早,殷商鹿台、周之灵台,从战国至秦汉,筑台之风盛极一时。该博物馆采用高台建筑的外观形式,将陈列区设于一层高台之内,旅游服务等公共活动区设于高台上的“殿堂”之中,不仅满足了博物馆不同功能的使用需要,也使博物馆外观呈现出秦汉宫殿“高台榭、美宫室”的高台建筑造型特征。
秦时,高台楼阁之间的复道(架空廊道)是为了建筑之间交通便利而设。组成该博物馆的7座单体,通过不同标高的复道相连,复道采用透明玻璃幕墙,让行走其间的游客感受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
在博物馆南面有一处景观水体,象征“天汉”——银河,景观水体采用旱喷水雾形式,营造如梦如幻的仙境效果,让游客仿佛置身九天云霄。
博物馆主入口设横桥,长长的“横桥”,从入口广场飞跨“银河”,直通建筑的二层平台,平台前是从“天”而下的水幕,横桥由低而高、近宽远窄,将建筑衬托得更加雄伟壮观。此入口在应和“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同时,为博物馆增添了一个超乎寻常、气势恢弘的入口空间。
秦都咸阳由商鞅主持营建,冀阙和宫殿是咸阳营建初期的主要建筑,宫室之阙,两两相对,高大巍峨,有标表门限、颁布法令等作用。在博物馆入口,标志建筑双阙与博物馆主体遥遥相对,它们共同讲述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古老的故事。
园林景观设计方面,借鉴秦汉园林文化“宫苑结合”理念,将水景仙岛、景观瀑布、旱喷水雾、景观树林坡地、广场道路等与7座单体建筑自然围合形成庭院空间,是对中国“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和而不同”的园林观、“和谐社会”的创作观的继承发扬,开创了中国园林景观绿化的新格局。
苑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早期形式,秦时宫苑结合,著名的已有上林苑、杜南苑、东苑、白水苑和息园五座皇家苑囿。该博物馆结合地形堆土成坡、广植丛林,在建筑周边作“苑囿”景园设计,使得馆与园结合,建筑与环境结合。
秦汉新城地处渭河北岸,泾渭两河绕城而过,历史遗存规模宏大,拥有各类文物点18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
这片土地,见证过秦统一六国的悠悠历史,见证过大汉王朝的辉煌与沧桑,见证过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的声声驼铃。大秦帝国都城遗址气势恢宏,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群”的九座西汉帝陵绵延雄陈。区域内文物遗存数量之众多、规模之宏大、内涵之丰富、时代序列之完整,世所罕见。
今年7月获批的《秦咸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明确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分馆”所在地秦咸阳城遗址保护纳入西安市及西咸新区国土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