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弘和郑云龙一起谈谈弗兰肯斯坦

  舞台剧《弗兰肯斯坦》曾经因为英国国家剧院的NTLIVE放映,震撼过许多中国观众。这个由丹尼·博伊尔导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约翰尼·李·米勒主演的版本,也让这部作品风靡全球。而今年,中文版《弗兰肯斯坦》正式问世,并将在9月16日至25日 “回到”上海。此前,作为该剧联合出品之一,上海大剧院原本是该剧中国首演地。而在经历并克服种种困难后,中文版《弗兰肯斯坦》今年6月移师北京首演,在北京保利剧院、国家大剧院演出20余场,反响热烈并售罄加场。

  《弗兰肯斯坦》的原作诞生于200 年前,当年年轻的玛丽·雪莱写下这个故事的时候,她并不知道自己开创的先河,世界上第一部线 年后,这个经典IP被不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漫画、舞蹈、舞台作品等艺术形式,作品中对于“科学至上”与“非自然生育”的怀疑和反思精神,至今仍有强烈的前瞻意义,文字背后的母题也历经 200 年艺术家的二次创作后不断推陈出新。

  此次中文版选择了 “经典文本,中国制造” 的创制思路,由尼克·迪尔担任编剧,环球莎士比亚剧院前任艺术总监多米尼克·德罗姆古尔及中国青年导演李任等中英顶尖艺术家联手,这也是该剧首个中文版本。

  全剧保留着原著惊悚、哥特的氛围。故事始于科学家弗兰肯斯坦通过无数次的探索,终于用拼接肢体、点击复活的方式创造了一个面目可憎,奇丑无比的人形生物。人形生物对世界充满了善意和好奇,并试图学习着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然而在现实中遭遇的歧视,使他倍感困惑和痛苦。爱与管教的缺失,让许多无法满足的欲望逐渐在人形生物心中酿成仇恨之火,弗兰肯斯坦想要阻止他破坏的力量,但为时已晚……弗兰肯斯坦和人形生物之间的“相爱相杀”,因此成为该剧的最大看点。

  《弗兰肯斯坦》中两个主角对演员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这一次中文版共有4位男演员领衔主演。袁弘、郑云龙、闫楠、王茂蕾,都是近年在舞台和影视领域都风生水起的男演员,他们将分别以不同的排练组合,出演剧中的科学怪人和人形生物两个角色。

  双男主的角色互换一直以来是剧目的看点之一。此次上海站也是“袁弘 × 郑云龙”这一演员组合的首演,在9月20日与9月21日两晚的演出中,两人将交替出演“人形生物”和“弗兰肯斯坦”两个角色,实现双男主交替卡,袁弘也会在上海完成他的交替卡首秀。上海站的演出也成为四位领衔主演“演出组合最多”的城市。据悉,两周的演出,四位演员前后将排出8组不同组合。

  在上海演出前夕,剧中四位男主角分别接受了采访。谈一谈他们眼中的《弗兰肯斯坦》,以及对这两个角色的不同理解。

  这个戏是我从上戏毕业20年,在话剧《前哨》之后,再一次回到戏剧舞台。它对我的吸引力太大了。对于剧中“人形生物”这个角色,我觉得可能所有在这个年纪的、想演舞台剧的男演员应该都会想要尝试和挑战的。他太不可多得、太具有唯一性了。任何一个你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素质的男演员,一定会挑战这个角色。它会让你很过瘾,因为它的发挥空间太大;但是也会让你很痛苦,因为它打破你以往的所有的表演经验。

  第一轮北京演出我只排了人形生物这个角色,你以往所有的表演经验几乎借鉴不到,然后你演人物要观察原型或者观察生活,但你没有可观察的对象。我唯一可以观察对象是我儿子,因为怪物里边有一段他在学走路,他是怎么开始探索这个世界的。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我儿子不到一岁的时候,他是怎么开始爬行的。

  我觉得一个好的戏剧作品,你可以在主角身上映射到很多人和事,很多东西。不管是从人形生物还是弗兰肯斯坦,其实都是浓缩了很多人的一生。从一个完全干净的来到这个世界的灵魂,然后开始学会爱,然后开始有欲望,然后开始被伤害,然后开始学会复仇,然后开始变得想要占有,有一些私欲,它是我们所有人的一生的一个浓缩。所有这些主题在今天,都是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的。

  我们这个版本的导演多米尼克来自英国环球莎士比亚剧院。我觉得他特别好的一点是,它在剧里强调了爱,但并不是一味歌颂了爱,而是探讨了爱的模样。爱有自私的,爱有无情的,爱也有占有的,当然还有纯粹和无私的,他把爱的所有面都展示出来。

  这一次我和郑云龙还有闫楠三个人都一块演了人形生物这个角色,我们在排练场上大家会互相看,今天你有这么好的东西,明天我看到我身上有什么好东西,你会看到彼此促进。某种程度上,对这个角色,也是一次集体创作。

  郑云龙:感觉演了一个肢体戏剧,这个戏线年就看了这个剧的NTLIVE,当时印象太深刻了。后来听说要排中文版,就特别感兴趣。你看我们现在组里4个演员,我应该是第一个签合同的,一直等这个项目,等了两年。

  这个戏和以前任何戏都太不一样了。我演人形生物,前半个小时基本上是纯肢体,几乎不说话。然后他慢慢开始学说话,如果把它看成一个人,大概是人从出生到三岁的成长过程。但它整个的形象跟普通人又完全不一样,这种表演上的反差挑战应该挺大的,然后你要全部用肢体去表达。这个对我来说挑战特别大。所以这一次我感觉演了一个肢体戏剧,对我肢体表达能力上有提高。

  英文版的表演我们肯定会有所借鉴,但借鉴的意义并不大。这个戏中文翻译过来以后,很多汉化的问题是需要在剧本上就要解决的,文化不一样,所以做中文版你要能转化成中国观众的理解方式,中国演员的表达方式。这些台词它本来都是纯英文的。前期晓蕾姐(剧本翻译)已经把它做得很好,我们上了台以后,可能演员对手戏之间可能还有一些细微的感受,为了更加流畅,这方面我们又调整了一些,本土化在第一轮基本上完成了。

  我是在去年看到朋友圈有人发了这个戏的海报,说要把《弗兰肯斯坦》排成中国版。我当时就想,这应该是属于我的戏。因为大家都看过英国那一版,都觉得作品很优秀的。我当时也不知道该找谁,就特别想演。后来因为认识这个剧的翻译尚晓蕾,联系到制作方,后来和导演远程视频了一下,觉得我挺合适的,于是就来参与了这个剧。

  而科学家这个角色和它有不一样的难点。更难的地方在于,他更孤独。看起来好像是怪物没有一个同类,一直在寻找爱,寻找一个答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有亲人吗?但其实,科学家比怪物更孤独,因为他宁愿因为他跟家庭的关系处得不好,他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很爱他的未婚妻伊丽莎白,但他也一直在抗拒着婚姻,他宁愿创造一个同类,也不愿意和真正的同类去相处,他也不愿意真正的通过正常的方式生一个孩子。所以他心里有着更巨大的孤独,他跟真正的人类格格不入。

  在这个剧组,我们都要实现转换,同时完成两个角色,我觉得这很有意思。因为每个人演的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基于自己的。但我们也会互相吸收对方的东西来丰富角色。如果对方的某一点也符合自己理解,那么我们就把它丰富进来,如果只属于那个人,那么有选择的来丰富它。而且我觉得其实表演之间并没有好与坏,只是不一样。

  我读完剧本之后,这个戏在我心中就4个字,阳春白雪。他说的不是一个柴米油盐的故事,它是一个文学和哲学的母题,是关于那个时代产业贵族和那个狂飙突进时代科学家们的故事。虽然这个剧里很多台词并不好读,因为它的表达并不是中国人的方法,但中方和英方导演都表示不能改台词,最后我也很认同了这一点,剧本后来越看越喜欢。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