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细说古今达城地名‖郑庭筠

  达州历史悠久,是中国经济文化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旧石器时代,境内即有人类活动。始名宣汉,已有1900多年建城史。

  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国、巴国,先后置巴郡、汉中郡、蜀郡和黔中郡,达州境属秦国巴郡。公元前314年,秦在故賨国置宕渠县(道),治今渠县土溪镇城坝村,达州境属巴郡(治今重庆市)宕渠县(道)。

  东汉和帝永元二年(90),析宕渠县东置宣汉县,析宕渠县北置汉昌县,隶巴郡,属益州。宣汉县治今通川区,为达城建城之始。

  “宣汉”取义宣扬汉王朝德威,见东汉思想家王充所著《论衡》里的《宣汉》篇。汉代巴蜀地名取名多寓维护国家统一、祝愿汉朝昌盛之义,例如,宣汉、汉昌、安汉、广汉等。

  南刘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于宣汉县地置巴渠郡,领宣汉(郡县同治今通川区)、始兴、东关、巴渠、始安、晋兴、下蒲7县。

  大同二年(536),废巴渠郡置万州(因州之东北有万顷池得名),领开巴、新安、宁巴、万荣、巴中、寿阳6郡。开巴郡,与州同置,辖石城县,州郡县同治今通川区。

  架起达万高速的通川区罗江大桥(来源:《达州全力打造四川东向开放大通道》,2018年6月13日《达州日报》)

  西魏废帝二年(553),以万州居四达之地,改万州为通州。州领开巴、新宁、寿阳3郡,仍治石城县。

  隋文帝时,撤诸郡,以州领县。开皇五年(585),通州领石城、三冈、石鼓、东乡、宣汉5县。开皇十八年(598),石城县改通川县。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州改郡,通州改通川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郡县制为州县制,通川郡改通州。武德三年(620),置通州总管府,治通川县,领通、渠、万、南并、南石、南邻、开、蓬8州。武德七年(624),升通州总管府为通州都督府。

  公元958年正月,后周世宗柴荣发起第三次征伐南唐战役,攻占南唐在长江以北的广阔地区,直达江海交汇的静海军(今江苏省南通市)。因该地属通江达海的军事要塞,为纪念这一重要的胜利,改名为通州(1913年改名为南通)。

  嘉庆七年(1802),为平息白莲教之乱,奉朱批圈出“绥定”(安抚平定之义)二字为府名,直隶达州升为绥定府(治今通川区),隶川东道,府辖达县、东乡县、新宁县。

  道光十五年(1835),绥定府领6县1厅:达县、东乡县(今宣汉县)、新宁县(今开江县)、大竹县、渠县、太平县(今万源市)和城口厅(今重庆市城口县)。

  民国3年(1914),东乡县更名宣汉县,太平县更名万源县,新宁县更名开江县。达县、宣汉、开江、万源、大竹、渠县、城口7县隶东川道。

  1950年1月,成立川北行署区达县分区,治今通川区老城;成立川东行署区大竹分区,治今大竹县竹阳街道。

  1950年3月,川北行署区达县分区更名为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辖达县、开江、万源、宣汉、南江、平昌、通江、巴中8县;川东行署区大竹分区更名为川东行署区大竹专区,辖大竹、渠县、垫江、广安、梁山(1952年12月更名为梁平县)、邻水6县。

  1952年9月,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更名为四川省达县专区,川东行署区大竹专区更名为四川省大竹专区。

  1953年3月,撤大竹专区,所辖大竹、渠县、邻水3县划归达县专区,达县专区辖达县、开江县、万源县、宣汉县、南江县、平昌县、通江县、巴中县、大竹县、渠县、邻水县11县。

  1993年,达县地区更名为达川地区,达县市更名为达川市;巴中、通江、南江、平昌4县划入新置的巴中地区;邻水县划入新置的广安地区;撤万源县、白沙工农区,合并设立县级万源市,由四川省人民政府直辖。达县地区辖1市5县(达川市、达县、宣汉县、开江县、大竹县、渠县),代管万源市。

  1999年,撤达川地区建立地级达州市,撤达川市设立通川区。达州市辖1区5县:通川区、达县、宣汉县、开江县、渠县、大竹县、代管省辖县级万源市。

  2013年,撤达县设立达川区。达州市辖2区4县(通川区、达川区、宣汉县、渠县、大竹县、开江县)代管万源市至今。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