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轮岗制真的来了北京率先实施这位一线老师说出了大实话

  7月20日,北京市教委发布消息称:今年9月开学之后,北京市所有区将教师交流轮岗。这一消息发布后,立马成为新闻热点。很多家长说,这个政策太好了,支持全国普及。

  因为一旦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就意味着一些名校里的优秀教师会交流到普通学校任教,那么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听到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说实话,这个政策的初衷就是为了要促进区域内教育的公平,给“学区房”降降温,让一个区域内的孩子都能普遍地享受较高质量的教育。

  为什么会有学区房的产生?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有一所或几所办学质量极高的名校,而且这样的名校也往往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

  所以很多家长挤破头也想把自己的孩子往名校送,在一些家长眼里,孩子进入了名校就读,就意味着孩子今后的人生就有了成功的保障。

  可是,教师交流轮岗真的能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吗?一些名校里的优秀教师交流到普通学校去,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几年之内就能提高吗?

  这些名校的特级教师或优秀教师,教习惯了那些高素质、高分数的优秀学生,去教一个学生成绩参差不齐的普通班级,真的能够胜任吗?教师轮岗,有没有考虑过老师们的自身感受,是否有利于老师的个人成长和工作质量?

  比如双减之后,大批量的培训机构、辅导班被关停,一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想补课也没地儿去了,可是新型的家庭私教,各类挂羊头、卖狗肉的托管机构又出来了,真的促进教育公平了吗?

  还比如双减之后,一、二年级不允许考试,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对学生排名,不允许分重点班和普通班,教育公平就实现了吗?

  现在又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其目的也是促进教育公平,让优秀教师分散到各个学校,一定程度来缓解家长的“名校情结”。

  教育界里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叫——择师不择校。这句话的意思是选一个优秀的老师比选择一个优秀的学校更加重要。

  因为你的孩子即使上了一所整体质量比较差的学校,但碰到了一位极其优秀的老师,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相反,即使的你的学校进入了一所重点名校,却碰上了一位教学水平低、教学经验欠缺的平庸老师,那么他的学习成绩就很难保证。

  为什么很多学校喜欢到处挖什么优秀老师、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因为当一个学校的优秀老师足够多,就会提升这个学校的整体质量,让这个学校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名校。

  如果实施教师交流轮岗的话,这些优秀的教师又会分散到各个学校。这意味着一些名校的师资优势将会缺少,但是这些优秀的名师到了一些普通的薄弱学校就能提高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这些名师往往是一个学校的招牌,他们在家长或社会中往往有较高的声望,学校肯定不舍得让他们去轮岗。

  再说了,即使这些特级教师或高级教师到下面学校交流轮岗,他们的实际教学水平真的符合他们的名气吗?

  他们教惯了那些重点班,给他们一个纪律混乱的差班,他未必比得上一个常年在这所学校任教的普通老师。

  没有好的生源,即使再优秀的老师也教不出高质量、高成绩的学生。不要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专门骗外行人的鬼话。

  所以,仅仅想要靠教师轮岗来促进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促进区域内的教育公平,无异于缘木求鱼。

  不可否认,教师轮岗对于打破名校垄断,一定程度上缓解高价学区房的热度,促进普通学校优质教师资源的增强,有诸多益处。

  轮岗,意味着教师工作地点发生了变化,也意味着教授对象的不确定性,更意味着教师资源的不断流动,对于动态调整教师结构,避免优质的教师资源扎堆,让教师队伍更加均衡、合理,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教师轮岗对于那些常年在乡村偏远地区或者离家距离较远的老师,可能是一件好事。通过教师轮岗,他们可以借着政策的东风实现工作的调动。

  但是教师轮岗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轮岗往往会导致一个学校的教师频繁换动,不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特别是当教育改革改到老师头上时,要征求老师的意见,倾听老师的想法,考虑老师的感受,千万不能让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成为折腾与折磨老师的奇葩手段。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