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觀講堂第12期】陸銘:統一大市場下的区域经济和县城

  【经观讲堂】系经济观察报社年度培训项目,邀请来自经济、传媒、科学、文化、法律、商业等领域知名人士讲授常识与新知,分享经典和创新,是助力提升经观内容品质和传播影响的开放型课堂。

  本文为经观讲堂第12期,根据上海交大特聘教授陆铭在【经观讲堂】上的发言整理。陆铭是劳动经濟學、城鄉區域經濟方面專家,在區域經濟和城市化方面的研究和建言近年得到廣泛認可。

  這實際上是兩件事合成一件事,統一大市場下的區域經濟和縣城發展。我想從最近兩個比較重要的文件講起。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布。五月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爲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

  這兩個《意見》的標題,其實很引人遐想或誤解,前一個文件,可能會讓人以爲是不是要搞計劃經濟,後一個文件,可能一些人會誤解,接下來是不是要回到發展小城鎮的道路上了。要把這兩件事講清楚,還是需要從中國經濟增長的趨勢講起。

  我想先討論一些基本的共識:第一,我們認不認爲中國經濟要繼續增長,我想這還是比較容易有共識的,要的;第二,經濟增長的源泉來自于哪兒?經濟增長的來源,從國民經濟核算的角度講,來自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來自生産要素積累,第二部分來自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

  第一方面是要素積累。文件裏講了五大要素,我們主要講三大要素,在經濟增長理論上可以歸類到這三大要素:人、地、錢。數據和技術這另外兩大要素對今天的話題沒那麽重要。

  我們先看人。目前,中國出現了老齡化、少子化,人口紅利總量開始消退了,如果用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這個指標來看,已經出現負增長了。

  再來看錢,也就是投資,中國經濟長期以來的問題是投資過度。把投資和消費在GDP中的比重做指標,看這兩個比重是不是處在失衡的狀態,曆史同期,別的國家消費在GDP中的占比要達到60%甚至70%,有的發達國家甚至達到80%,我們的投資最高時,能夠占到GDP的50%,消費占比在40%左右,這個比例就太失衡了。

  也許很多人會說,今天投資是爲了明天生産,這句話理論上是對的,但是我們要考慮投資的效率。今天的投資投下去,明天能帶來生産並有消費支撐的話,明天生産再還債就可以。實際上,中國今天出現的情況是,我們的很多投資沒有回報,債務非常嚴重,尤其在一些人口流出城市,政府的負債率已經蠻嚴重,一些地方連公務員的工資都發不出。

  最後來看地,若幹年來,中國土地的城市化遠遠快于人口的城市化,短期城市面積的擴張可以用來投資、發債、搞建設,但如果最後城市擴張,裏面沒有企業、沒有人,建設城市的投資能有回報嗎?這不難達成共識,不會有的。

  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如果還要繼續依靠生産要素的總積累來推動增長,這個動能弱了。怎麽辦呢?按照我剛剛的邏輯,就只能要下一個辦法了,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來自什麽地方?經濟理論裏說,來自研發、科技、教育,這話是對的,但這個變量是一個很慢的變量,我們現在要討論的就是生産要素(人、地、錢)的配置,這個受政策影響很大。

  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講到人、地、錢,就涉及到這些生産要素在城鄉間怎麽配置,在大城市小城市之間怎麽配置,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外圍怎麽配置等問題。中央講到,要暢通國內大循環,加快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實際上都是指,生産要素在國家不同地區間,按照回報來配置,這樣一來,就可以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的配置效率的一個條件就是,生産要素在一個國家內部要可以自由流動,尤其重要的是,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

  想象下,如果一個國家裏,一個地方工資比較高,一個地方工資比較低,那麽人們會從低工資的地方流動到高工資的地方,如果這個國家說,不好意思,你不能這樣做。會帶來什麽影響呢?從個人角度,沒有辦法共同富裕了;從國家角度,勞動力的利用效率沒有辦法最大化;從資本角度,如果一個地方的回報高,結果沒有投資,另一個地方的回報低,結果大量投資,那肯定不行;從土地角度,如果一個地方的房價高,不蓋房子,另外一個地方人口在流出,房價低,還大量造房子,那肯定有問題。

  講完這個,接下來在經濟理論和政策上,爭議最大的問題是,如果我們要暢通生産要素大循環和國內市場一體化,會不會帶來全國各個地方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這次《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布後,最大的意見和疑問也是,這是不是意味著發達城市對欠發達城市、大城市對小城市的虹吸效應變得更強了?

  我們在農業經濟向現代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口的空間布局會發生很大變化。農業經濟時代的邏輯是,經濟和人口跟著土地走,哪裏有土地,哪裏有人,哪裏有生産,如果一個地方人多了,人會往人少的地方走,因爲那裏有土地。

  現代經濟發展因爲有強大的規模效應,一定導致的是人口、經濟向著少數地區集中,這種集中,要怎麽實現區域間的平衡呢?這裏就是核心問題了。

  如果大家把區域經濟在城鄉間、區域間的布局理解爲均勻分布,這是跟現代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是背道而馳的。如果我們在集聚中追求平衡,只能把這個平衡理解爲人均意義上的平衡,而不是總量意義上的平衡(我把它稱之爲“均勻”)。

  什麽叫人均意義上的平衡呢?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國家有兩個地方,一個地方占這個國家GDP的80%,另外一個地方占20%,在我們傳統的思維裏,這是區域經濟高度不平衡,但是換一個思路,如果那個80% GDP的地方,有這個國家80%的人口,20% GDP的地方,也只有這個國家20%的人口,這兩個地方的人均是不是就是一樣的?這個現象,我把它稱爲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有的地方人多一點,它負責引領這個國家的現代化發展,比如現代服務業、制造業,而其他地方保障這個國家的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國土安全,它需要很多人嗎?不需要的。這種地方應該追求的是在人少的情況下,提高人均水平。在勞動力自由流動中,不同地區就會出現在集聚中走向人均收入相對平衡的狀態,而且地區之間相互分工,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當然,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通過勞動力自由流動讓不同地方的收入完全一樣。這樣的話,在欠發達地區,如果它是人口流出的地方,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它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資會缺乏資源,這時就需要中央政府通過財政轉移支付來幫助欠發達地區,投資于它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從而實現有效的轉移支付來讓全國各地分享國家發展的成果。

  大家想,勞動力的工資、土地的價格、投資的回報,這些價格如果是由計劃控制的,怎麽去判斷有的地方投資回報高,有的地方回報低呢?如果市場上有不同地方的工資差別、地價差別、房價差別、投資回報差別,那人們就知道,這個國家不同地方的工資和投資回報不一樣。

  如果光有價格機制,不同地方勞動力價格不同,但是有計劃說,人不能動,那是沒有辦法實現區域間的優化配置的。要素的流動天然地會在生産要素的價格和回報這個變量的作用下,在不同的地區之間進行不同的組合和配置,提高效率。

  因爲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有價格,舉幾個例子,一個地方的犯罪率高低有價格嗎?一個地方的空氣質量好壞有價格嗎?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有價格嗎?當這些東西都沒有價格的時候,有一個東西就有價格了,就是房地産。一個地方什麽都好,人就用腳投票,人就來,來了以後,房價就上去了,房地産是用腳投票對一個城市定價。反之,如果一個地方治安不好,環境惡劣,地方政府效率很低,老百姓用腳投票走掉。

  當然了,市場不是萬能的,但離開市場是萬萬不能的。在我們今天討論的問題裏,對中國這麽大一個國家,要解決跨界的外部性和公共品的問題,這就討論到等會要講的統一市場的問題了。

  舉幾個例子,比如說環境,像長江這樣的河流,有上、中、下遊,如果沒有統一的監管,上遊地區就會對環境保護無所謂,把汙染的廠開在長江邊上,把汙染往長江裏一排,GDP留在當地,汙染順流而下。所以中央政府一定要發揮協調作用,長江上、中、下遊一起進行全流域的保護,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我稱之爲跨界的公共品,比如說高鐵、高速公路,如果誰有錢誰就建,誰沒錢誰不建,那這個事情就會變成,發達地區有非常發達的網絡,但是網絡建成之後,火車開不出去,所以這是跨界的基礎設施問題,要全國一起建的。

  第三個需要統一的是市場的標准,比如說監管,要不要對汙染進行懲罰;比如說准入,什麽樣的行業能做,什麽樣的不能做;還有標准,什麽叫好的産品質量,什麽叫安全的産品,要有統一的標准。如果沒有統一的標准,就會出現經濟學裏講的,逐底競爭或者叫逐次競爭,通俗來講,就是學壞不學好。爲什麽呢?你站在一個地方政府的角度,如果很多監管、准入的標准都是你自己定的,標准定低一點,那企業都跑你這裏來了,大家都這麽想的話,所有的地方都不去監管,都汙染環境了,都放松監管了。

  爲了避免這樣的逐底競爭局面,國家就必須要建立統一的規則,我們今天講的統一大市場有兩層含義,一層是市場一體化,保障生産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動;第二層是,統一標准、統一監管、統一制度。

  我們來做一下國際比較,看一下三大經濟體美國、歐洲和中國。應該說,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一體化,還是做得不錯的,不難理解,美國沒有戶籍制度,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也沒有太大的語言差別,這樣一來,美國的市場一體化是比較高的。歐洲是由幾十個國家組成的,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從貿易自由化、移民自由化、投資一體化,逐步走向上世紀末部分國家的歐元區貨幣一體化,他們做了非常多努力,但是我把它稱之爲艱難的一體化。因爲歐洲的國家不是在統一的主權之下,每個國家有獨立的財政政策、法律體系等等,勞動力市場上,語言不一樣、文化不一樣、宗教不一樣,勞動力其實沒有那麽充分的流動,但是請注意,在制度層面,歐盟國家內部是沒有勞動力流動的障礙的。

  中國從曆史上有很好的基礎,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統一了文字、公路網、度量衡,我們沒有那麽強的宗教文化,有著比較強的儒家文化,而且我們是統一貨幣的,一體化的條件是很不錯的。

  但是我不得不說,由于我們傳統的體制和觀念,一體化的建設實際上還有很大的空間,這就是前段時間出台統一大市場標准的原因。

  今天我們是什麽局面呢?來看一下研究。我和鄭怡林、李傑偉用上海評駕科技的汽車車流數據來看了城市間的經濟往來。

  這張圖的橫軸是城市之間的距離,縱軸是城市之間的車流數量,距離越遠的兩個城市之間車流是越少的。

  上面有兩條線,上面那條空心的圓組成的線,代表的是這兩個城市在同一個省,下面黑色的圈代表兩個城市不在同一個省。可以看到,在任何一個城市間的距離下,不同省的兩城市間的車流要少于同省的兩城市間的車流,盡管距離是一樣的。

  從數量上估計,如果兩個城市距離是200公裏,但是不在同一個省,那麽他們的車流相當于在同一個省的兩個相距302公裏的兩個城市之間的車流。換言之,省和省之間的邊界,大約能硬生生把兩個城市拉開100公裏的距離。

  通過這樣的研究,大家也許就能明白,爲什麽在這樣的時候,還要出台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就是因爲我們現在的市場一體化方面還做得相當不夠。

  什麽原因導致的呢?地方政府就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爲地方政府有天然的短期化、局部化思維,每一個地方都要做大自己的GDP、招商引資和稅收,不太願意生産要素自由流動起來。我們最近在講到一體化發展的時候,面臨的最大的障礙就是很多人覺得,對發達地區有利,對欠發達地區不利。

  在這些體制的背後、官員行爲的背後,更深層次的是觀念。我接下來講三個觀念,你也更能理解,爲什麽改革這麽艱難了。

  第一,很多人分不清平衡還是均勻。區域間的經濟集聚是正常的,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但是它跟農業社會所追求的區域間的均勻發展是矛盾的。講到這一點,大家可以體會到,中國在短短四十年的時間裏,從一個農業社會變成一個後工業化社會,對人的思維方式的挑戰是巨大的。

  第二,我們一講暢通國內大循環,人口自由流動,馬上就有人問,你有沒有想到集聚的壞處?我們怎麽可能不考慮集聚的壞處呢?如果不考慮集聚的壞處,集聚只有好處會有什麽結果?你會發現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只有一個城市,實際會這樣嗎?不會的,除非那個國家是新加坡。

  問題在哪裏呢?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看自己怎麽回答。當我們面臨人口集聚的問題時,我們是去解決問題還是解決集聚?如果要解決集聚,那就不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了,人口不要往大城市走,大城市也別造房子了,這是阻止集聚。什麽叫解決問題呢?如果擁堵了,你就造地鐵,如果房價貴,就造房子。這兩個選擇,你選哪個呢?這就是觀念的問題。退一萬步講,如果我們真的承認人口集聚與城市中的汙染、擁堵有關系,我要考慮的是這個關系有多強,雖然今天沒有辦法展開,但是我可以報告我們團隊的研究結果,城市人口規模和城市的擁堵、汙染僅僅有非常弱的關系。

  第三個在觀念上分不清的問題是,國內移民和國際移民的差別。我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如果你講的人口自由流動是對的,爲什麽美國和歐洲都能看到反移民?在美國,反移民反的是國際移民,比如墨西哥移民,在歐洲反移民,反的是歐盟以外來的移民。我們所講的事情是國內移民,國內移民爲什麽重要呢?第一,改進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第二,有利于促進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平等;第三,能夠形成用腳投票的國家治理體系。

  這是去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出來之後,上海海事大學李傑偉老師的團隊做的兩張圖,左邊是在地級市和直轄市層面,紅色、黃色代表人口增長,藍色和綠色代表人口負增長,少數民族地區由于沒有計劃生育政策,出生率沒有很明顯的下降,人均的壽命又在提高,所以移民不是人口正增長的主因。我們更加關注的是胡煥庸線偏東南側,可以看到人口正增長的地方,五個字就可以概括了,第一、沿海,第二、大城市。

  東北整體的情況是人口負增長,在第六次到第七次人口普查中間的10年,東北的人口負增長達到了1000萬,但是東北有三個地方的人口是正增長的,分別是長春、沈陽和大連,都是相對比較大的城市。

  右邊這張圖,李傑偉老師的團隊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收集了區縣層面的數據。大家可以看到,中心城區的人口是正增長的,比如哈爾濱,中心城區人口是正增長的,負增長的是郊區和農村。

  全國層面的情況,我們來做下區分,全國40%的城市(地級市)出現了人口負增長,但80%的中國城市至少中心城區人口正增長。中心城區負增長、郊區人口也負增長的城市,在中國只占了20%左右。

  先看東北,我把這種情況稱爲“集中式收縮”,整個城市人口是負增長的,但是在向中心城區集中,這些趨勢引導我們去思考很多問題,比如說接下來的公共政策怎麽做?投資怎麽做?大學畢業生到哪兒去就業?答案就很明顯了。

  如果我們這樣做,會不會帶來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呢?國家“十四五”規劃中的表述是,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我和李鵬飛最近一個研究做了中、美、日三個國家的比較。

  每一個國家我都畫三條線,紅線表示國家內部,城市和城市之間的GDP總量差距,差距越大,意味著這個國家經濟集中在少數地區的。美國的經濟是高度集中在少數地區的。要緊不要緊呢?我們來看藍色線,藍色線是這個國家城市間人口集中程度,這條線在美國也很高,當經濟和人口同步集中的時候,人均GDP差距就很平衡了,就是圖上這條黑色線了。

  再來看中國,中國地方和地方之間GDP的差距和日本差不多,遠遠小于美國,但是中國的問題在于,人口的集中程度遠小于GDP的集中程度,這樣一來,人均GDP的差距就大了一點。

  但是好消息是,中國藍色這條線是在慢慢往右上方走的,當人口往GDP多的地方集中,人均GDP的差距是在慢慢下降的。這就是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的道理。

  有了這樣一些思想准備之後,我們再來看,欠發達地區怎麽辦。就是要做一個選擇了,是希望情況逆轉嗎?還是順勢而爲?如果大家要逆轉,那我就不討論了,可以自己問自己怎麽逆轉,逆轉的代價是什麽,以及你是不是願意成爲那個代價。

  所以我接下來討論的都是,順勢而爲。什麽是順勢而爲呢?找比較優勢,欠發達地區的一部分人口要進一步集聚,全國範圍內,往沿海集聚,在省內往區域型大城市集聚,這是一種方法。

  另一個方法是,有一些地方以前欠發達,但是地理環境是很好的,比方最典型的安徽長江經濟帶,這些年發展特別好,因爲融入了長三角一體化,而且隨著江浙滬的地價上漲,有些産業就轉移到安徽的沿江都市帶去了,它可以承接沿海地區的制造業。

  這裏我必須強調一句,中國的中西部地區好大,如果遠離大城市,遠離交通基礎設施線,又遠離大江大河,很難具備承接沿海制造業的條件。

  人口流出的地方怎麽辦呢?就發展具有當地獨特自然條件的行業,人多的地方不做的事情你就可以做,比如和當地自然特色結合的文化、旅遊,以及自然資源産業,農業也是一種自然資源産業,還有森林、礦産等等。

  從事這樣行業的時候,要提高人均收入,人多一點好還是少一點好?實際上是人少一點好,反而容易提高人均GDP。人少到什麽程度呢?就要産業看能創造多少就業崗位了。如果地理位置遠離大城又遠離交通基礎設施線,可以發展一些不那麽依賴于海運的産業,或者面向國際的,可以發展依賴空運的,比如芯片,現在很多電腦芯片的生産就放在了成都,還有比如軟件、直播、呼叫中心等等,這些都不依賴船運,可以找到一些産業發展的機會,但是這些城市也不能離大城市太遠,因爲都是産業鏈上的布局。

  我要特別拎出的産業是,農業、旅遊和自然資源産業。這種行業有一個很大的特點,總産出特別依賴某種自然資源給定的生産要素,比如農業取決于當地有多少農業用地,文化産業和旅遊産業要看遊客接待能力。自然資源産業更是老天給的,甚至有些自然資源還會枯竭,不可再生。

  我們在中國一講到農業現代會,很多人就會說,中國是小農,不能搞農業現代化。實際上,中國的小農,是因爲農民多,農民少了就規模化了,比如東北的農業就規模化了,比如山東,農業種植業大戶可以把規模擴大到100畝甚至200畝,農民少了,自然而然就規模化。

  講到這裏,我經常會被問一個問題,有人說中國多山,地形不好,不能搞規模化農業。聽上去蠻有道理。

  這是我在貴州調研時拍的一張圖,在山區裏種植的鮮花,除了家常可以擺的蝴蝶蘭等,還有可以制作香料和化妝品的,就種在山上,這也是規模化。很多人一想到規模化、現代化,馬上想到的就是拖拉機、收割機,但是規模化,其實是指人地關系,哪怕我在山上,同樣的一塊地,就可以規模化。

  調研的時候,我還在山區裏看過種樹林的、中藥的、蘑菇的,養殖業等等,所以規模化是人地關系的概念,只要人少了,就是規模化、現代化,想阻止都阻止不了,這正好是剩下的農民致富的手段。

  中國大約有3000個縣城,我們最近理解《關于推進以縣城爲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全中國3000個縣城,是不是都長得一樣?是一個政策?

  這次的《意見》,最先進的地方就是經過學者們的努力講清楚了一個道理,縣城的發展,要分類,所以千萬不要把這理解爲中國接下來要大力發展縣城了,房地産企業要跟進拿地了,我跟大家講,現在很多縣城最愁的就是地賣不出。

  這次的縣城分類發展,根據經濟活力一共分五類,第一類叫大城市周邊縣城,用的詞是加快發展,支持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範圍內的縣城,融入臨近大城市發展,類似的就是昆山嘛、東莞附近的虎門嘛,“主動承接人口、産業、功能特別是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過度集中的公共服務資源疏解轉移,強化快速交通連接,發展成爲與鄰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補、産業配套的衛星縣城”。

  很多人認爲這個意見和我講的大國大城是矛盾的,現在你們覺得矛盾嗎?這種縣城的發展,就是大城市發展的結果。

  第二類是專業功能縣城,關鍵詞是積極培育。“支持具有資源、交通等優勢的縣城發揮專業特長,培育發展特色經濟和支柱産業,強化産業平台支撐,提高就業吸納能力,發展成爲先進制造、商貿流通、文化旅遊等專業功能縣城。支持邊境縣城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公共服務和邊境貿易等功能,提升人口集聚能力和守邊固邊能力”。

  很多有特色的縣城,比如浙江有些縣城發展小五金,山東曹縣生産棺材、漢服,還有東北的小縣城發揮國境安全功能等。

  第三類是農産品主産區縣城,關鍵詞是合理發展;第四類是生態功能區縣城,關鍵詞是有序發展;最後一類是人口流失縣城,關鍵詞是轉型發展。

  我們特別來提一下轉型發展這一類,“結合城鎮發展變化態勢,推動人口流失縣城嚴控城鎮建設用地增量、盤活存量,促進人口和公共服務資源適度集中,加強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有序引導人口向鄰近的經濟發展優勢區域轉移,支持有條件的資源枯竭縣城培育接續替代産業”。

  不管是農業、生態還是人口流失,都可能看到它要轉移人口,這就是我前面講的道理,我對鄉村振興,一直講六個字,人出來、錢進去。

  當然,這裏面要排除發達地區周邊的農村,因爲他們有可能城鎮化了,那就另當別論,對大多數農村來說,是人出來,錢進去,達到農業、旅遊和自然資源産業的現代化和規模化。

  對人口逐漸減少的農村地區,第一要鼓勵人口向中心村鎮集中,在人口集中居住的中心鎮,要規劃建設適宜養老的機構和場所,並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政府出資將原有的無保留價值的宅基地複耕爲農業用地或生態用地,鼓勵農業大戶或農業公司,通過轉包的方式實現農業規模經營,對于進城居住或搬遷至異地城市的家庭,如果放棄農業用地、承包權和宅基地使用權,予以一定的經濟補償。

  我曾經調研過山西呂梁,大量的農村人口減少了,農村閑置的宅基地慢慢複耕爲農業用地,地形條件好一點的做農業,地形條件不好的,搞養殖,再差一點的就恢复生态。

  如果地方有文化和生态价值,怎么办?发展旅游业,这种地方,要破除资金进入民宿业的障碍,对于评估为应予以保存的古村落,要制定标准,对符合标准的要重新修缮、进行补贴,还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

  相应的例子是浙江莫干山,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云南大理也属于这一类,我问大理的村民,外地人开民宿,你们高兴不高兴,他们说挺高兴的,原来当农民没钱挣,他们开民宿之后,我们做做饭,打扫打扫卫生,一个月3000块,比以前挣得多多了。

  再接下来,围绕大城市一小时车程内的都市圈范围内,最典型的是上海郊区新城,我们要允许当地的城市常住人口在规划范围内,逐步对宅基地及其附属的建筑物使用权进行长租,甚至长租租到30年了,进一步地,是不是可以买卖?我觉得这方面我们的思想要解放,这是农民财产收入的来源。

  在都市圈范围内的宅基地,如果事实上已经是经营性用地,完全可以纳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了,可以依法自愿有偿可交易。最近促进县城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其实对农村的土地附着的权利,提出的是在自愿且有偿的前提下,能够实现交易,这样还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入的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长效、健康发展。

  对人口流入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范围内,要可以实现跨地区的、从人口减少地区来有偿调入建设用地指标,对新增的常住人口,要按照当地居住年限和社保缴纳年限两个标准来进行市民化。

  有一些外来人口说,虽然我来的时间不长,但是我不回去了,我老家有宅基地,我作价卖给你。这个指标可以拿来城市用,这样的人,是不是可以优先安排落户,获得平等的公共服务,是不是对大家都有好处?

  最后,有些人说,我老家已经没地了,对那些暂时没有办法获得本地户籍的外来人口,即使如此,也要实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农民的市民化不应以是否放弃老家的土地权益为前置条件。

  注意,不要把我讲的这个内容理解为要去剥夺农民的土地,我反复强调,前提是在自愿且有偿的前提下。农民不傻,农民知道怎么珍惜自己的土地,但是那些愿意在有偿的情况下,转让自己的土地使用权的人,要给他把财产变现成财产性收入的可能性和制度环境,这是我必须要强调的。

  农村土地,在这个情况下,就必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了。现在农业用地,走的是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进一步要拓展到交易权和收益权。集体建设性用地入市的试点也立法了,应该也会逐步推开,最后的改革的攻坚战将会出现在宅基地上。

  闲置的宅基地,像前面讲到的吕梁的案例,会逐渐复耕,补充耕地指标进行跨地区的交易和转让。实际上现在已经在起经营用途的宅基地,比如在经营民宿或者租出去了,是不是可以转为经营性用地,进行自主交易?这些问题,随着农村人口的逐渐减少,都会慢慢地倒逼改革走向深水区,来推进中国区域间和城乡间的协调发展。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