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金牌却不止于金牌

  从21岁的杨倩射落东京奥运会“首金”,到31岁的李倩拿下第32枚银牌,中国奥运代表团为这届特殊的奥运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两天前,不少网友就已经开始盘算中国队能否最终占据奖牌榜首位,而最后阶段跻身决赛、有望冲金的拳手谷红、李倩和摔跤运动员孙亚楠,也就成了他们眼中的“胜负手”。

  3场决赛,3枚银牌,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最终定格在38枚,没能超越伦敦奥运会,也没能保住奖牌榜首位。但计算归计算,当竞技大幕落下,圣火缓缓熄灭,没有多少人真的在意奖牌榜最后一天被逆转的遗憾,“骄傲”“亮眼”“争气”“厉害”纷纷霸屏,“不以奖牌论英雄”“平安归来”频繁与中国奥运健儿配对出现。

  这不仅因为中国代表团取得了足以令国人骄傲的成绩,更因为奥林匹克精神已然冲破金牌的“束缚”,在中国人心中生根发芽——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

  从北京奥运会到东京奥运会,这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变的13年,也是中国体育实现跨越的13年——中国竞技体育除了不断巩固着举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击等项目的优势外,中国体育健儿还不断在欧美人的“世袭领地”里实现着一个又一个的突破。不管是田径、游泳、赛艇这样的基础项目,还是击剑、帆船、自行车、花样游泳这些欧美国家的强势项目,中国体育人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不仅摘掉了看客的帽子,还大方登场万众瞩目。尤其是苏炳添在东京百米赛道上的风驰电掣,让中国速度惊艳世人的同时,也让国人相信所谓“天花板”,不过是用来击穿的目标。

  更让人欣慰的,是国人心态的转变。我们赞美金牌,争取金牌,与奥运健儿一起感受夺金的喜悦,但我们不再“唯金牌论”,不会去责怪与金牌擦肩而过的刘诗雯、谷红们,看不得那些攻击成绩欠佳的奥运参赛选手的言论,“拼过”“努力过”的运动员都是国人心里的奥运健儿。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理性的分析——三大球折戟沉沙,背后可能源于中国职业体育多年来的徘徊不前。唯有迎难而上且遵循职业规律,方能迎来中国职业体育反哺国家队的高光时刻。

  而這些轉變的背後,恰恰是大衆體育正在走向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化,是體育大國正一步一個腳印邁向體育強國的必經之路,是13年來中國大衆體育播種覆土、孕育成長,終于迎來質的飛躍的曆程。

  從競技的看客,到運動的踐行者;從金牌至上,到拼搏最美,體育正在以嶄新的姿態呈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體育特有的教育意義,譬如堅持、努力,譬如協作、公平,譬如團結、理解,也正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中國青年一代。作爲其中的傑出代表,不管是“學霸”楊倩、“教授”蘇炳添,還是“奶音”張家齊、“小丫”全紅婵,他們呈現給世人的除了運動場上的舍我其誰,還有或有趣或可愛或率真或謙遜的性格特點。一個個努力進取且鮮活靈動的形象,不正是這個時代最好的青年榜樣嗎?

  2021年8月8日,是新冠肺炎疫情中艱難重啓的東京奧運會的閉幕日,也是北京冬奧會倒計時180天的日子。就在東京奧運會聖火逐漸熄滅的時候,遠在北京的武大靖、韓聰、隋文靜們正在厲兵秣馬積極備戰,一大批工作人員正在如火如荼加緊籌備,而在過去幾年裏逐漸成爲冬季項目愛好者的無數國人,也渴望能夠親曆北京冬奧會。

  這是一屆令人難忘的夏奧會,2020東京奧運會注定會因其特殊性被寫入史冊,而2022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同樣會令人難忘,因爲那也將會是人類共克時艱與病毒抗爭的曆史縮影。

  始于金牌,卻不止于金牌——這是過去13年奧運會在國人心目中的形象變遷,其實也是奧林匹克運動一直渴望賦予人類的精神家園。

  版權聲明:凡本網文章下標注有版權聲明的均爲中青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使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從21歲的楊倩射落東京奧運會“首金”,到31歲的李倩拿下第32枚銀牌,中國奧運代表團爲這屆特殊的奧運會畫上圓滿的句號。

  兩天前,不少網友就已經開始盤算中國隊能否最終占據獎牌榜首位,而最後階段跻身決賽、有望沖金的拳手谷紅、李倩和摔跤運動員孫亞楠,也就成了他們眼中的“勝負手”。

  3場決賽,3枚銀牌,中國代表團的金牌數最終定格在38枚,沒能超越倫敦奧運會,也沒能保住獎牌榜首位。但計算歸計算,當競技大幕落下,聖火緩緩熄滅,沒有多少人真的在意獎牌榜最後一天被逆轉的遺憾,“驕傲”“亮眼”“爭氣”“厲害”紛紛霸屏,“不以獎牌論英雄”“平安歸來”頻繁與中國奧運健兒配對出現。

  這不僅因爲中國代表團取得了足以令國人驕傲的成績,更因爲奧林匹克精神已然沖破金牌的“束縛”,在中國人心中生根發芽——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生活的本質不是索取,而是奮鬥。

  從北京奧運會到東京奧運會,這是中國社會經曆巨變的13年,也是中國體育實現跨越的13年——中國競技體育除了不斷鞏固著舉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擊等項目的優勢外,中國體育健兒還不斷在歐美人的“世襲領地”裏實現著一個又一個的突破。不管是田徑、遊泳、賽艇這樣的基礎項目,還是擊劍、帆船、自行車、花樣遊泳這些歐美國家的強勢項目,中國體育人經過幾代人幾十年的不懈努力,不僅摘掉了看客的帽子,還大方登場萬衆矚目。尤其是蘇炳添在東京百米賽道上的風馳電掣,讓中國速度驚豔世人的同時,也讓國人相信所謂“天花板”,不過是用來擊穿的目標。

  更讓人欣慰的,是國人心態的轉變。我們贊美金牌,爭取金牌,與奧運健兒一起感受奪金的喜悅,但我們不再“唯金牌論”,不會去責怪與金牌擦肩而過的劉詩雯、谷紅們,看不得那些攻擊成績欠佳的奧運參賽選手的言論,“拼過”“努力過”的運動員都是國人心裏的奧運健兒。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理性的分析——三大球折戟沈沙,背後可能源于中國職業體育多年來的徘徊不前。唯有迎難而上且遵循職業規律,方能迎來中國職業體育反哺國家隊的高光時刻。

  而這些轉變的背後,恰恰是大衆體育正在走向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化,是體育大國正一步一個腳印邁向體育強國的必經之路,是13年來中國大衆體育播種覆土、孕育成長,終于迎來質的飛躍的曆程。

  从竞技的看客,到运动的践行者;从金牌至上,到拼搏最美,体育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体育特有的教育意义,譬如坚持、努力,譬如协作、公平,譬如团结、理解,也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青年一代。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不管是“学霸”杨倩、“教授”苏炳添,还是“奶音”张家齐、“小丫”全红婵,他们呈现给世人的除了运动场上的舍我其谁,还有或有趣或可爱或率真或谦逊的性格特点。一个个努力进取且鲜活灵动的形象,不正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青年榜样吗?

  2021年8月8日,是新冠肺炎疫情中艰难重启的东京奥运会的闭幕日,也是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80天的日子。就在东京奥运会圣火逐渐熄灭的时候,远在北京的武大靖、韩聪、隋文静们正在厉兵秣马积极备战,一大批工作人员正在如火如荼加紧筹备,而在过去几年里逐渐成为冬季项目爱好者的无数国人,也渴望能够亲历北京冬奥会。

  这是一届令人难忘的夏奥会,2020东京奥运会注定会因其特殊性被写入史册,而2022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同样会令人难忘,因为那也将会是人类共克时艰与病毒抗争的历史缩影。

  始于金牌,却不止于金牌——这是过去13年奥运会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变迁,其实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一直渴望赋予人类的精神家园。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