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遍千里乌江“联”出黄金水道

  “这两天把非洲菊采完后,要忙着改种草莓,鱼塘管护的事也要跟上。”4月20日,乌江东岸的思南县邵家桥镇大面山村村委会办公室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相辉正忙着安排近期的工作。

  自2020年6月加入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共创试点以来,在联建党支部的帮扶下,大面山村围绕“党建+产业+效益”全面发力,集合“三色走廊”发展模式,在乌江沿岸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

  “红”遍千里乌江,“联”出黄金水道。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共创试点建设持续推进。今年,在原有思南、德江、沿河的基础上又新增石阡县为试点县,试点村也扩展为16个,参与联建的党支部达65个,通过“千里乌江党旗红·碧水蓝天炼丹心”党建品牌建设,基本实现乌江流域“基层基础更加牢固、战斗堡垒更加凸显、航运能力更加提升、产业发展更加突出、乡村振兴更加有力、河道治理更加有效、基层治理更加扎实”的目标。

  乌江作为长江八大支流之一,自古以来就是贵州联通外界的航运要道。2003年后,因梯级水电站修建,“黄金水道”一度断航。2018年,随着构皮滩水电站通航设施工程建成,贵州通过乌江“北入长江”黄金水道的梦为着力推进乌江“黄金水道”复兴,加快乌江流域振兴步伐,2020年4月,贵州省交通运输厅与铜仁市协商,决定以基层党建联建共创为抓手,选取乌江沿线部分县村为试点,以“一年打基础、扩试点,两年出成果、探模式,三年创品牌、建机制”为目标,通过党建为纽带“联政府、联行业、联产业、联企业、联村寨”,实现“一面旗帜、一线联建、一业共兴、一水(路)共治”,创新探索基层党建联建共创助推行业发展路径。

  “我们已经选取的65个党支部,涵盖了地方政府、组织人事、交通、水利、林业、生态、农业、文旅、媒体、医院以及发电企业、能源企业、水运企业等领域。”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共创试点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专班负责人何冰介绍,试点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千里乌江党旗红·碧水蓝天炼丹心”党建品牌建设,借助乌江黄金航道复航新契机,让乌江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如今,借助复航的乌江航道,以党建联建项目建设为配套,一条新的水路产业链正在形成。项目计划投资3.06亿元,目前已开工新建思南港邵家桥港区项目、改建德江新滩客运码头和沿河思渠客运码头,直接带动沿江钢架结构加工、船舶维修、船上设备生产加工等行业复苏,间接带动沿线村寨、企业经济发展。

  4月20日,贵州沿河乌江轮船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乌江轮船公司”)面向社会招聘220名员工的信息,登上了多家招聘网站头条,作为前几年交通系统的困难企业,乌江轮船公司已经有近30年没有招过人了。自乌江复航以后,该公司在2021年招聘了60名船员后不到一年,又开始大规模招聘员工。

  “今年我们要再建50艘船,要为这批新船进行人才培养和储备。”乌江轮船公司作为贵州省航电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旗下企业,负责乌江水运运输业务,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军介绍,乌江断航后,航运企业受到严重影响,从涪陵到贵州段,航运企业只剩下2家,作为乌江航道上曾经的龙头企业,他们的职工从最多时的近1000人缩减到100余人。

  2018年,乌江的复航让乌江轮船公司迎来了新机遇。公司在2021年投资4700万元建造了13艘500吨级船舶,成为目前乌江航线的主要运输力量。

  “2022年以来,我们投入13艘500吨级船舶进行磷矿石、乌江特大桥构件运输,已累计完成货运量2.53万吨。”贵州省航电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高文龙说,今年公司计划再投资2亿元,完成50艘500吨级船舶的建造工作。

  作为本土船舶制造企业之一,贵州思南兴黔船业有限责任公司从去年起就参与乌江复航后的船舶生产。“去年我们生产了两艘船,今年上半年的6艘正在抓紧生产。”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仁多介绍,随着乌江的复航,航运企业迅速恢复到5家,船只需求量猛增,目前在建造的6艘船已完工50%,力争在7月初提前建成,让下一批船舶生产早日进入生产车间。

  “我们花圃内的非洲菊已经投产,鱼塘内投放的13万尾鱼苗,今年6月份预计能捕捞10万斤鱼。”赵相辉说,人工养鱼不但能保护好乌江生态,而且乌江禁渔后,他们的鱼供不应求,预计今年的鱼产值能突破100万元。

  作为最早加入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共创试点的村寨之一,大面山村围绕“红色党建引领,绿色生态发展,金色产业增收”发力,集合思南县提出的“致力组织提质,构建‘红色走廊’;致力生态发展,构建‘绿色走廊’;致力产业增效,构建‘金色走廊’”的“三色走廊”发展模式,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实现了闲置资源利用和生态产业增收。

  与大面山一样,依托乌江流域基层党建联建共创试点受益的还有德江县桶井乡新滩村。“我们组织阵地建设有待提高,联建单位就给我们出资配备了电脑、办公桌和空调,提升我们的硬件设施。”新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芳介绍,通过与德江县交通运输局、税务局和贵州省聚源配售电有限公司组建联建支部,先后开展了党员干部储备、教育培训、支部联学、发展共建等多项活动。

  组织力量汇聚,新滩村的花椒、红心柚、无花果等生态产业发展势头好,相关部门还计划投资金3.23亿元,按国家4A级景区建设标准在村内建设打造“新滩梦屿”景区,目前已初步完成玻璃景观平台和民宿项目、游客观光索道、东码头等,西码头、后期旅游项目打造正在实施。

  “生活中,绝大部分误食中毒致死案例是由鵝膏屬真菌引發的,其毒素爲鵝膏環肽,但鵝膏環肽毒素並非鵝膏屬真菌獨有。”羅宏說,鵝膏屬真菌是其中的佼佼者,其鵝膏環肽毒素生源合成途徑産生了衆多創新,産毒能力巨幅提升,成爲了當之無愧的“最毒蘑菇”。

  記者17日獲悉,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學者與瑞典于默奧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首次發現,水星空間環境中存在著東向環電流。

  5·18國際博物館日:讀懂這所“大學校”的力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博院副院長于志勇說,“流動博物館”還將繼續走進校園,走近偏遠地區群衆身邊,將“曆史課堂”開在全疆各地。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保存利用中心了解到,我國唯一的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黑龍江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近日完成了改擴建工程,種質資源保存容量從8萬份提升到20万份,保存能力大大提升。

  今年4月18日,我国首个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揭牌成立,到今天“满月”。国家植物园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标本的种类及数量将不断丰富和增加,为国家植物园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5月17日,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大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机“吉祥鸟”AC313A在江西景德镇吕蒙机场成功首飞

  近日,由中海油研究总院(以下简称研究总院)自主研究设计的全球首个超稠油热采油田——旅大5—2北油田一期顺利投产。

  新药研发是制药企业增强自身实力、抢占市场先机的“金钥匙”,也是满足人民健康需要的根本保障。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药品审评审批的政策,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

  批准5个新冠病毒疫苗附条件上市、2个新冠病毒疫苗获准开展紧急使用、5条技术路线个疫苗品种进入临床试验。

  我们在研究中逐渐形成共识——药品安全是生产出来的,也是监管出来的,强大的产业基础至关重要。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对全球1万多种爬行动物物种进行了一次全面评估,发现超过21%的物种存在灭绝风险。研究结果显示,需要采取紧急保育行动来防止部分爬行动物走向灭绝,包括许多鳄鱼和乌龟物种。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首次在火星留下中国印记,迄今已在火星表面工作356个火星日,“祝融号”火星车行驶总里程1921米。

  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3名航天员结束“太空出差”,为中国迄今最长一次太空载人飞行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当“感觉良好”“感觉非常良好”的声音再次响起,人们不仅感受到了航天员的自信从容,更感受到了中国航天的实力底气。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自然博物馆获悉,该馆工作人员最近在乌拉特后旗楚鲁庙地区进行日常巡查时发现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恐龙化石,根据对骨骼形态的研究,初步判定为禽龙类恐龙化石。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发展数字经济成为各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大力发展、广泛应用海洋卫星,是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技术手段。 除海洋一号、海洋二号系列卫星外,我国还发射了高分三号系列卫星,使得海洋卫星进入组网观测时代,形成对全球海域连续高频次观测覆盖能力。

  “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由中科院空天院自主研发。这是继2019年空天院研制的“极目一号”I型浮空艇观测高度到达海拔7003米后,再次刷新第二次青藏科考系留浮空艇驻空科学观测高度世界纪录。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