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202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将在湖北省博物馆举办。届时,武汉将举行几十项精彩纷呈的文博活动,包括“博物馆的力量:潜力与能力”主题论坛、“龢:音乐的力量——中国早期乐器文化”主题展览、“漫步江城——开启长江文明之旅”长江灯光秀等。
与此同时,全国多地博物馆也纷纷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和活动。据悉,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北京将正式开放“北京博物馆云”服务平台,市民只需打开小程序,即可了解和“一键预约”北京各博物馆举办的展览和活动;在江苏,江苏全省博物馆将围绕“博物馆的力量”主题,推出154个新展特展、158项教育活动、160多项文创大赛和公益鉴定等活动;在四川,“川渝博物馆联盟”将在宜宾市博物院启动川渝博物馆联盟成立暨“百馆百物——川渝宝藏”主题宣推活动以及文博专家讲座、川渝公益文物鉴定等一系列配套活动。
近年来,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到《唐宫夜宴》《只此青绿》,文博元素在荧幕上的呈现,让文化遗产变得愈发鲜活。这不仅唤醒了人们对博物馆和历史文化的兴趣,也让文博游真正“火”了起来。
现在,不少“网红”博物馆凭借高质量的创意节目、亮眼的文创产品、沉浸式的多媒体互动和场景体验圈粉无数。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见证“博物馆的力量”,并掀起了一轮文旅新国潮。
近年,国内各大博物馆通过走亲民化、年轻化路线实现了快速破圈,河南博物院便是“年轻态”博物馆中的佼佼者。实际上,河南博物院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优质传统文化资源、国潮消费风向、年轻客群需求以及市场化运作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就拿河南博物院的当家“网红”盲盒来说,从2020年开始,河南博物院接连推出了以考古和文物修复为主题的系列盲盒。只要戴上白手套、拿起洛阳铲,每个人都能成为“考古官”。以时下流行的盲盒为切入点,河南博物院为普通大众复刻并打造了“文物”挖掘、修复、还原“一条龙”式的考古体验。
不少家长表示,博物馆推出“脑洞大开”的文创盲盒,颠覆了他们对博物馆纪念品的“刻板印象”。以文物修复盲盒为例,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开箱”、挖土、寻宝、修复等一系列“仿真”考古过程,既能加强亲子之间的互动,又能加深孩子对馆藏文物的印象、培养孩子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伴随博物馆盲盒、雪糕、环保袋等文创产品频登热搜,不少博物馆开始积极探索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参与,进一步建立与潜在受众之间的强连接。为此,国内各地博物馆“各出奇招”,推出了特展、夜场、鉴宝、科普讲座、文创义卖等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
总体来说,博物馆为了吸引这届年轻人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和突破。在不脱离文化内核的前提下,创新内容表达和传播方式、开发设计创意衍生品、强化互动体验,这些系统化的举措不断提高着博物馆本身的综合吸引力,更促使博物馆从单一文化体验场馆一步步迈向城市文化综合体。
有博物馆爱好者在总结博物馆旅游体验时表示,“以前博物馆在我眼里和其他旅游景点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还有一点点‘高冷’。现在博物馆年轻化的文化输出方式,让我觉得逛博物馆并不需要太高的‘门槛’,那些我们知之甚少的躺在博物馆里的宝物、历史和文化原来都是那么的鲜活。现在只要去一座城市旅行,我就一定会去当地的博物馆打卡!”
途牛旅游网近年搜索及出游数据显示,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四川博物院、敦煌博物馆等及相关旅游产品热度持续走高,博物馆不再是文博爱好者的专属“朝圣地”,“了解一座城市,从当地的博物馆开始”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共识。当博物馆从旅途中的“可选项”变成“必选项”,大众文博类旅游需求朝着多样化和细分化方向发展,这些都对旅游行业加强供给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产品开发设计方面,文博元素深度融入到传统旅遊路線中,進一步推動旅遊産品叠代升級。途牛旅遊産品相關負責人表示:“文博遊需求持續釋放,一方面是受到了近年《國家寶藏》等熱播節目,以及媒體對考古發現、文博景點的宣傳等多重外力的影響;另一方面文博遊走俏,從本質上來說源于普通大衆文旅消費升級的內在需要。”
該負責人以三星堆博物館爲例,補充介紹:“三星堆第三次出土文物被媒體大量報道後,三星堆博物館關注度空前。于是我們的産品設計團隊火速在經典的成都跟團遊線路中增設了三星堆博物館這個景點。此外,針對有深度遊需求的客群,我們嘗試推出了‘三星堆博物館一日深度遊’,盡可能延長遊客在博物館內的體驗時間。”
實際上,遊客對于深度文博遊的需求遠不止于此。隨著文博資源的深度化、精細化開發,“文博+展覽”“文博+演藝”“文博+研學”等親子主題的定制化文博遊産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不少旅遊業內人士表示,親子消費或將成爲文博遊的重要發力點,這也表明文博遊市場仍具備廣闊的細分空間。
在服務體驗方面,專業講解是影響文博遊體驗的重要環節。遊客對曆史文化了解得越深入,越是考驗講解人員的專業能力。途牛“牛人專線”導遊馬英表示:“對博物館‘入門級’的遊客來說,自顧自地參觀博物館可能就像是在看一堆曆史的‘磚頭’,而專業的講解能夠引導遊客將這堆‘磚頭’塑造成一幢幢建築。當遊客觀察和探索的眼界寬闊了,他們才會對曆史文化形成更加獨立的判斷與思考。”
“每一座博物館都是一本百科全書,遊客可能沒辦法自行消化灌輸式的講解。作爲一名導遊,如果只能带游客‘走马观花’式地参观博物馆,就不再能满足游客的新需求了。因此,在文博游愈发深入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博物馆讲解员、导游等众多从业者创新讲解模式,让游客在吸纳文博知识的同时有体验感、参与感和收获感。”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博物馆的讲解模式赶上“云”潮流,开启了直播新“副本”。如途牛“随往北京”视频号率先将博物馆深度讲解作为户外景点直播的重中之重,线上观众跟随途牛“金牌导游”的镜头和讲解,就能身临其境,“云”享受一场场文化盛宴。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逛博物馆这件事儿“上头”,文博游乘势跻身热门出游主题。“文博热”背后,展现了年轻一代对优质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同时也反映出大众文博类旅游需求极具发展潜能。
“网红”文博游如何更好地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长红”路?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马聪玲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的文博类旅游,需要满足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用户体验的创新,从考古、到展品、到演艺、到文创的一个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正在形成,既有公益的部分,也有产业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渗透每个环节,比如对文物的保护修复、监测评估、体验利用等多个环节。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舜礼则表示,“文博旅游属于较为专业的细分市场,可能在某一个时间段,像三星堆、海昏侯墓、张献忠沉银现场等重大发现可能会在短期内吸引公众的目光。但这样的发现毕竟珍稀。文博旅游要发展成像风景观光旅游一样的大众市场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