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是人民军队序列中一个特殊的重要方阵,每年都有大批有志青年报考军队院校,锤炼本领、提升自我,大批军队院校毕业生奔赴战位、从军报国。军队院校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大学上军校是一种什么体验?近日,记者探访4所军队院校,聆听军校学员青春追梦的故事,感受军队院校向战而行的使命。
前不久,“兆易创新杯”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研电之星”挑战赛落下帷幕。国防科技大学参赛团队从百余所高校的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夺得最高奖项“研电之星”。该团队队长、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研究生宋永坤兴奋地说:“我们要继续锤炼本领,争取更大的创新突破!”
大学上军校是一种什么体验?所学所思与同龄人相比有哪些不同?国防科技大学学员们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学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串串代码成为制胜“绝招”;擂台上操纵机器人一决高下,瞄准打赢未来战争;学完军事地形学,山峦河流都化作线条、数字与符号,作战地图“铺”在脑海……国防科技大学学员的大学生活,有着满满的“军”味和科技感。
“作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我校努力打造未来战争制胜人才‘示范区’。”国防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雍成纲表示,近年来,贴近部队、贴近实战的理念成为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共识,授课内容聚焦部队所需,论文选题瞄准实战难点成为一种自觉,人才培养供给侧和未来战场需求侧的对接日益精准。
“我们向战研学,苦练制胜本领,对未来战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这个学期,2019级学员谢桦泽新接触了“联合作战基础知识”课程。这门课程引入联合作战推演系统等多种软件辅助理论学习,锻炼提升学员的统筹协调能力。
起初,谢桦泽对推演软件有些不以为意,然而,一次与教员对抗赛的失利改变了他的看法。“如果推演软件上都不能打赢,以后怎么面对纷繁复杂的真实战场呢?”谢桦泽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战友组队练习,深入琢磨经典战例,积极向教员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钻研,谢桦泽的推演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用知识丰满羽翼,用理论指导实践,为的是学好本领,献身国防。在科研院所、在高原哨所、在荒漠孤岛……大江南北的不同战位上,都有国防科大人用热血书写的青春华章。
火箭军某基地排长丁洋就是其中之一。丁洋是国防科技大学2017级本科学员,在面临毕业时,他果断选择了去基层建功立业。
“4年军校时光,让我从懵懂新生成长为满腔热血的男子汉,是我前进路上的宝贵财富。”展望未来,丁洋干劲十足,“基层部队是能让人快速成长的地方,我愿在这里为强军兴军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春末夏初,一批军医大学学员从学校奔赴祖国各地,在军队医院、集团军卫生处等业务一线开始临床实习的锻炼。“能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准确做出诊断?”回忆起踏出校门的那一刻,陆军军医大学学员刘梓阳既忐忑又激动。
实习中,刘梓阳第一次与患者面对面问诊。听患者自述病症后,他快速调用所学知识,为患者分析病因,没几分钟就出了一头汗。“这和曾经以观察学习为主的见习期不同,实习就是实战。”刘梓阳感慨。
“身为军校学员,学好医术、救死扶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学员史恒宇印象最深刻的是2020年初,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把网络授课和实战教学隔空对接,让学员们第一时间了解救治案例。
那时,医疗队员既是战斗员又是教员,他们抓住任务间隙,为千里外屏幕另一端的年轻学员讲授一线救治案例,让学员們受益匪淺。
那幾天熄燈後,史恒宇都會像“過電影”一樣反複回憶這些無比珍貴的第一手學習資料。“教員們不只是教授知識,也是在用行動告訴我們,作爲軍醫面對的是什麽、職責是什麽。”史恒宇說,“人民軍醫是軍人,也是醫生。哪裏有需要、有危險,我們就應該戰鬥在哪裏。”
去年年底,陸軍軍醫大學“紅色軍醫邊關行”醫療隊實習學員夏志順,來到海拔4600多米的某邊防駐訓點巡診,遇到了紮根邊防單位工作的學長。“當時,看到學長在認真地爲訓練受傷的戰士開展診療,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未來要到基層去,到軍隊建設發展最需要的地方發揮才能。”夏志順說。
傳幫帶,是陸軍軍醫大學的好傳統。每年,大學都會邀請畢業學員返校分享成長故事。作爲第一個分配到西藏軍區總醫院的女博士,楊思思感慨:“從校園到邊防、從實驗室到練兵場,我真切感到,軍醫大學的舞台比想象的還要廣闊。”
“在這裏,我們不僅有學習尖端醫療技術的機會,還擁有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學員徐磊表示。全軍軍事建模競賽、國際學術論壇海報展、病理筆記手繪……通過這些有趣又有意義的活動,學員們收獲了成長和知識。學員潘瑩紫說:“從醫學生到醫生、從軍校學員到紅色軍醫,需要邁過無數關卡,經曆許多磨砺,但我們很享受這個過程。‘戰味’的青春,別樣精彩!”
“兒子,你上學這大半年,變化真不小!”視頻裏,母親贊許的話語讓空軍工程大學防空反導學院大一學員王錦澤心裏美滋滋的。
經過短短半年的曆練,過年回家時,王錦澤不經意間把軍校的作風帶回了家裏:被子疊成豆腐塊,主動幫忙做家務,腰杆挺得直直的……他的成長寫在臉上,落在言行間,父母看在眼裏,喜在心頭。親戚朋友誇他成熟,同學更是對他考取軍校感到羨慕。
在該校鹿塬校區,空軍院校中首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靜靜矗立,中科院院士李應紅領銜的科研團隊,目光緊盯著空天戰場,爲戰鷹翺翔注入持久動力。
“大學的學科覆蓋理、工、軍、管4個學科門類,形成了空天網智融合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正在加速培養年輕的‘准軍官’。”空軍工程大學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我們的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兵器科學與技術兩個學科都排在全國前列,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排在軍隊院校前列。”
走出教室,漫步菁菁校園,大二學員韓衛航最喜歡獨具空天特色的“第二課堂”——學員俱樂部。“學校有40多個學員俱樂部,包括感知裝備前沿動態、介紹裝備研發故事的軍事科技裝備發展俱樂部,制作操控航模、無人機自由飛行的空中機器人俱樂部,以及國際關系問題研究俱樂部……”韓衛航說,這些俱樂部爲學員們搭建了平台,讓大家在感興趣的領域施展才能。
“如今,校園裏‘爲戰科研’‘科技力就是戰鬥力’的觀念深入人心,學員搞小發明、小創造蔚然成風。”該校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僅去年,學校先後湧現出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軍備戰標兵個人、全軍科技工作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等衆多典型標杆,學員獲得重點學科競賽獎勵近千項,斬獲多項高端賽事國家大獎。
在校史館裏,學員王雪倩正在刻苦練習解說。“我們每屆都有優秀的班長參加珠海航展或長春航展,承擔解說任務。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人民空军形象,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她说。
去年毕业季,该校大批毕业学员志愿奔赴战备一线、边疆海岛扎根奋斗,还有不少学员投身科研院所或留校任教,用实际行动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
“守护蔚蓝,决胜空天战场!”校园里,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发起对未来的宣誓。强军路上,他们信念坚定、步履铿锵。
同一时刻,在数百公里外的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6名学员正实时播报火箭在空中的状态。他们所做的工作,对应着前方卫星发射中心现场的相应技术员岗位。
学术厅内,台上学员清晰的报告声接连传来。这是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结合重大任务开展的一次实践公开课。基于该校建立的测运控大平台中心系统,6名学员与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同步,实时播报箭星状态。一旁,聂万胜和马宏两位专家适时进行航天科普教学。
这堂实践公开课面向该校600余名师生,真实的任务背景,让全场人员仿佛置身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一般。体验到如此特别的课堂,学员们表示:“以前看电视直播会很激动,但是这堂课让我们对如何完成好发射任务有了更多思考。”
坐落在京郊雁栖湖畔的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主要面向全国全军培养航天领域指挥军官、技术军官、军士、文职人员等人才,承担航天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国际合作等任务,先后培养了以航天工程指挥长、总师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人才。
为精准对接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需求,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在本科生培养中,着眼部队一线指挥员所需能力,创建“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班”,坚持全程导师制和小班教学,组织学员常态化赴部队实践锻炼,将课堂与一线战位连接,不断提升学员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
2018级学员马骁驿是首批“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班”的学员,从小他就对宇宙和航天有着浓厚的兴趣,高考考入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后,马骁驿感觉自己离梦想从未如此之近。
去年,马骁驿参与了学校用于服务相关教学训练的卫星——太空试验1号天健卫星的研制和测试发射任务。这次任务让他获益匪浅:“在这个过程中,我得以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装进行对照,对于卫星的总体设计、测试实验、在轨操作等有了更深的认识。”
去年7月,学校为调整组建后招收的首批本科学员举行毕业典礼。毕业学员全部奔赴各军兵种部队基层一线,其中一半以上学员进入新域新质战位。在签名宣誓仪式现场,学员们集体表达心声:“将青春烙印在一线战位,融入强军兴军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