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里有不少技术用语,准確掌握它們的內涵,有利于更加清晰地理解招生全流程。本期“滬考心語”向大家介紹兩個常用概念:投檔與錄取。
大部分考生和家長對錄取的概念比較熟悉,對投檔的概念比較陌生。這沒有問題,畢竟填志願的目的就是爲了錄取。但大家需要知道,在實際招生中,並非填完志願之後直接進入錄取環節,期間還要經曆一個十分重要的投檔過程。
招生流程中最重要的操作步驟有三個,一是填報志願,二是投檔,三是錄取。三者的操作主體不同。填報志願的主體是考生,投檔的主體是省級考試機構——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考試院,錄取的主體是招生院校。
在上海,無論填報哪個批次的本科志願,都要填報兩層志願。第一層是填報院校專業組,第二層是填報該組之內的具體專業。
院校專業組是上海2017年進入高考綜合改革之後創造的新事物。設置院校專業組的目的是將招生院校針對不同專業提出的科目要求與填報考生的選考科目進行精准匹配,避免後續操作中發生進檔考生不符合招生院校需求的情況。一所招生院校可能會將其招生專業分置于若幹個院校專業組之中,考生填成某個院校專業組志願的前提是本人選科符合其科目要求。
志願系統自動要求考生選填完某個院校專業組志願之後,必須繼續在該組內填報專業志願。考生至少要選填其中1個專業,最多可以選填4個專業,並以是否服從專業志願調劑來表達對未選填專業的接受態度。
當考生填完志願之後,一般來說,除了參加綜合評價批次的校測等,幾乎不再有主動作爲的空間,本人能做的事情是等待錄取結果。但錄取無法由招生院校直接完成,需要等待考試院的投檔。
考試院先要完整檢查考生志願庫,確認無誤之後按批次進入招生流程。當啓動某個批次操作程序時,由考試院通過投檔系統按照所有考生填報本批次志願的情況進行有序投檔。
在執行順序志願的批次,考試院先進行一志願投檔,要等待招生院校錄取結賬後才能進行二志願投檔。開展二志願投檔時,投檔系統將一志願不錄取考生與一志願未能投檔考生列在一起,按其填報的二志願啓動投檔。後續程序周而複始,直至該批次錄取完畢。
在執行平行志願的批次,投檔系統将所有填报该批次志愿的考生由高分到低分排成一列,逐个检索每位考生志愿,凡遇尚未投足的院校专业组即将当前考生投入该组。平行志愿模式只需一轮就完成所有可投考生的投档工作,因志愿选择过高而未能投成的考生被定义为脱档。脱档考生只能参加征求志愿或下一批次投档。
每个批次完成投档后,由接档院校根据专业录取规则开展录取工作。专业录取通常有三种办法:分数优先、志愿优先和专业级差分,绝大部分院校采用分数优先办法。
分数优先的原理就是平行志愿的原理,院校把所有进档考生按分数高低排成一列,针对他们的专业志愿依次确认将其录取哪个专业。
录取过程中,需要遵循院校事先公布的招生简章规定。如果进档考生不满足所选专业特定的单科成绩、身体条件或其他要求,那么就不能被该专业录取。未能被所选专业录取,且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只能被作退档处理。退档是录取中的最大遗憾,避免退档的最佳做法是不要选择自身条件不符的志愿,并且选择服从专业调剂。
招生院校完成录取工作后,会将所有录取和不录取考生全部提交考试院。考试院收档后就组织力量进行逐个复核检查,确保院校录取结果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