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根据天地运行以及气候变化规律创造的时间制度。它不仅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体现,也浓缩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循环发展的生态智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遵循,彰显了中国人认知宇宙和自然的独特性,对于当今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千百年来,在中国这块特定的地理和文化“土壤”里,二十四节气指导人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仅养育了中华儿女,而且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
二十四节气是人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重要参照。24个节气名称中,有表征季节变化的“四立”,表明太阳运行极点和中点的“二至二分”,表现温度变化曲线的“三暑、二寒”,表示自然物候现象和作物成熟程度的“蛰、清、满、芒”,表达降雨、降雪时间、强度的“二雨、二雪”和表现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二露、一霜”。此外,还进一步细分出七十二候,包括40个反映动物迁徙、鸣叫等的候应,13个反映植物生发、开花等的候应,6个反映水、冰、雨、露、泉的候应,13个反映天、地、气、风、雷、电、虹的候应。这些从对大自然的观察中找到的变化规律,是中国先民认识自然的基本依据,也是人们顺应自然的重要指针。
战国《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农业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进行生产的社会产业,其基本逻辑是生命逻辑,也是生态逻辑。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与光、温、气、热、水等因素密不可分,农业生产活动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时令、气候特点,这就要求人们准确观察天时,把握农时。谚语云:“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24个节气名称表征了各个时段时令、气候、物候的显著特征,通过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框架,中国先民十分便捷地把握农时,使得农作物“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因地制宜生产出符合本地特点、具有地域特色、发挥本土优势的产品,获得良好收成。
中国先民将天象、物候、人事统一组织到一个井然严密的时间秩序之中,根据节气的特性安排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节庆活动,保持着人时与天时的诸多统一,体现出人时以天时为基、向天时靠拢的特点,反映了日常生产生活遵循自然规律的特质。这种把自然时间作为生活时间的基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
人是自然的产物,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同源同体。这一思想观念被称为“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观念。以“天人合一”为理论渊源和逻辑起点,“三才论”等农业生态思想应运而生,“三才”是指即天、地、人三要素。二十四节气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指引着人们遵循天、地、人、物和谐共生之道。
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唤醒了中华民族深处的文化记忆,激发了节气文化传承传播和创造转化的活力,艺术创意和国际化表达的成果愈发丰硕。二十四节气已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文化焦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的典型代表。
天行有常,四时佳兴。每一个季节都会如约而至,每一个节气也会按时到来,依然会让人们满怀期待。节气的轮替不仅会带来明显的气候变化、大地景物的变迁和天空星斗的转动,而且每一节气都有其风俗习惯、节令美食和养生之道。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参与群体广泛。丰富多彩的节气民俗文化活动,传递着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满足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的需求,引领民众对二十四节气文化价值的认识升华,激活人们对本土生活的创造力,增强社区民众之间的情感纽带。
近年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化艺术创意十分活跃,从一年一度的二十四节气文化产品设计大赛参与情况看,2020年举办的首届大赛共有4363件(套)作品参赛,第二届大赛的参赛作品翻番,达到近9000件(套),内容涵蓋視覺傳達、創意影像、文創實物、數字技術四大類別。
不僅如此,節氣文化影視文化作品也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這些影視作品以雅俗共賞的形式深挖節氣文化內涵,爲觀衆奉上了一道又一道喜聞樂見、趣味橫生的文化大餐,讓現代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古老的節氣文化之美。
最震撼心靈、感動國人的是,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別出心裁地采用二十四節氣進行倒計時,這一視頻短片從每個節氣遴選一種代表性意象,在故宮、長城、天壇、中國壯美山水和人文景觀映襯下,配以或唯美、或動感的冬奧和冰雪畫面,按節氣順序依次亮相,引用一句脍炙人口的古詩詞釋意,將中國傳統和現代美學完美結合,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起源于黃河流域的二十四節氣流布全國。秦漢時期,在旱地精耕細作形成之時,中國先民根據黃河流域的氣候、物候創立了二十四節氣,並于公元前104年納入太初曆,在全國頒行,因爲疏密得當,符合大自然變化的節律,成爲古代中國用來指導生産與生活的普遍曆法,並不斷地深入到中華民族生産與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地又根據本土具體的氣象、氣候等特點創作數不勝數的節氣諺語,用于指導生産生活,使其在當地“落地生根”。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不僅在中華大地上傳承久遠、播布廣泛,還影響到日本、朝鮮、韓國、越南、馬來西亞等許多國家,在東亞、東南亞民衆的生産和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節氣文化印記。早在公元552年,二十四節氣就隨中國曆法傳入日本;而朝鮮三國時代,百濟國已使用包含二十四節氣的中國《元嘉曆》;越南則于1324年引進中國的《授時曆》。這些國家在中國曆法的基礎上保留了大部分節氣,並調整部分節氣的時間或名称,创立了适合本土特点的历法,有的还增设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节令习俗,比如日本的杂节。经过本土化的二十四节气体系,以丰富多元的形式影响着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农业、历法、节庆、社交、语言、文艺以及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在今天依然焕发着生机。
二十四节气是具有科学品质的文化智慧,所表征光照、气温、物候等变化的时序规律,对黄河、长江流域乃至北半球都普遍适用,甚至南半球也可以借鉴其定义和内涵,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全人类都通过观察太阳运行、月亮的阴晴圆缺、星体运动轨迹,创立自己的时间制度。“二至二分”是各国四季划分的依据,欧亚许多民族也存在着“二至”“二分”的节气文化传统。尽管许多民族都通过观察太阳的周年运动轨迹确定时节,但是只有中国先民创立的这套时间知识体系不仅历史久远、绵延不绝,结构完整、内涵深厚,而且史料丰富、影响广泛,对世界各民族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命题。二十四节气指示着人类应与自然、天道相合的道理,体现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密码,能够为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遵循,是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