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集团军某旅女子防化连二级上士王馥颖的面颊被风沙侵蚀得又黑又红,防毒面具在她的脸上留下勒痕,已看不出过去“青春靓丽”的模样。
这是防化部队里很常见的样子。组建3年来,女子防化连的姑娘们与“毒”为敌,常年身穿厚重的防护服逆行在“染毒地带”。她们是陆军首支整建制女子防化力量,圆满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驻训演习任务,“为陆军防化部队立起了标准”。
然而两年前,当王馥颖因编制调整从一名医务工作者转岗成为防化女兵,常用的口罩、白大褂变成防毒面具、防护服时,她对防化专业还一无所知。这名从军9年的老兵知道,自己和战友们将要攻克的,是一个此前完全陌生的领域。
上等兵郑甜也承认,过去没想到会成为防化兵。她曾梦想成为特种兵上天下海,或是当医疗兵救死扶伤。下连后第一眼看到自己的主战装备是防化服时,郑甜“瞬间有些灰心”。
“这套衣服不仅宽大厚重模样丑,还有一股闷臭的橡胶味,戴上面具后像滑稽的‘象鼻人’。”郑甜回忆说,当时想到要跟防护服朝夕相处、成为“象鼻人”,她的内心十分抗拒。
适应防护服是这位年轻的姑娘要迈过的第一道坎儿。跟大多数女孩一样,郑甜也爱美。最初在全连组织防化训练时,她时常会找各种理由逃避训练,甚至希望能换个岗位。
心态的转变源于一次特殊的任务。下连1个月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郑甜在电视里看着医护人员为了拯救人民群众,不惧病毒奋战在危险的“红区”。她深受感动,主动请缨担负营门疫情防控任务。
连续数月,郑甜除了睡觉外都穿着防护服,战备拉动也站在排头,帮助旅队圆满完成疫情防控任务。任务结束后,指导员胡悦充分肯定了郑甜的表现,并告诉她,“那些医护人员很多都是20岁左右的花季少女,你穿上防护服跟她们一样,虽然看不清脸,但履行着相同的职责——救人民于水火、保家国之平安。”
上等兵杨洋则为成为“逆行者”而来。她在入伍前看过天津港大爆炸救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报道,新闻里那些义无反顾冲向危险的逆行者让她印象深刻。她希望能像他们一样“帅气逆行”,然而来到连队后,杨洋最先体验到的却是防化兵面临的危险。
那是一次洗消任务。到达目的地后,杨洋与其他战友分工合作,协同展开武器装备,相互配合进行洗消。正当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时,现场一片黄褐色烟云弥散,原本蹲在地上进行复检的楊洋突然猛烈地咳嗽起來。
看到楊洋突然劇烈咳嗽,上等兵買爾哈巴判斷她是不慎吸入了“毒氣”,立刻向班長大聲報告。班長立即下達指令,爲楊洋穿戴好防護服防毒面具,隨後送到救護車檢查。
所幸那一次只是模擬毒劑,經過治療楊洋很快康複。總結評講時,連長王雨婷嚴肅地告誡每名官兵,“我們防化兵戰鬥在最危險的地帶,與看不見的敵人打交道,只有嚴密防護保存了生命,才能克毒降魔制勝戰場。”
事實上,想要“克毒降魔”並不容易。防化偵察的各個專業課目、各類裝備操作,對于防化連女兵們來說都是需要攻克的難關。爲此,這群姑娘們拿出“新兵”的態度主動求學,取長補短。
鄭甜爲了練習防護服穿戴沒少“費勁兒”。剛開始時,永遠穿不好的褲腳和漏氣的防毒面具處處與她“作對”。但鄭甜相信勤能補拙,無論刮風下雨,她都鉚足了勁兒進行各種防化訓練,補齊短板。
“要想防護又快又好,穿衣服至少要練1000次。”在班長的指導下,鄭甜將一個穿褲腿的動作練習了成百上千遍,面具戴不好就反複戴上、檢查、脫下、再戴……時間長了,鄭甜的臉上慢慢出現數條防毒面具留下的血痕,腳底和手臂上也磨出厚厚的繭子,作訓服上留下了洗不掉的汗迹。
憑借著這股勁頭,鄭甜的訓練成績飛速提高,防護服穿戴速度越來越快。如今參加全營防護比武,這名19歲的小姑娘第一個完成全身防護,遙遙領先衆人。
王馥穎則拿出了備考醫師資格證時的吃苦勁頭攻克全新領域,後來因表現突出被任命爲偵察班班長。去年,王馥穎作爲班長迎來連隊第一個野外實戰化駐訓,這也是女子防化連組建以來首次迎來重大考驗。
“我們要在烈日下練本領、與男兵爭輸贏、爲陸軍防化部隊立標准!”出發前,連長王雨婷在隊伍前作動員,王馥穎站在偵察班的排頭,感到責任重大。練兵已久,她期待著這一次能在“戰場”上亮劍,爲連隊爭光添彩。
任務中,王馥穎負責帶領班級完成新型偵檢裝備調整校驗、防化兵實戰環境下演訓配屬、實戰環境下防化裝備數據采集等多個中心工作任務,其中人員車輛沾染檢查系統操作、展開與撤收是擺在她面前的一座“大山”。面對新型偵檢裝備,王馥穎不僅要確保熟練操作裝備,還要協同全班完成裝備快速展開撤收。
爲了提高撤收速度,王馥穎特意請男兵和專業領域能手當老師,帶領班內成員虛心向他們請教裝備性能和操作要領,而後一遍遍實操檢驗學習成效和縮短裝備展開撤收時間。最初,男兵組10分鍾完成的撤收,王馥穎和戰友們要15分鍾才能完成,但她們偏不服輸,誓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那段時間,戈壁大漠裏的氣溫平均在40攝氏度左右,防護服內的溫度則可達60攝氏度以上。王馥穎每天變身“象鼻人”堅守在訓練場,任憑汗水浸透防護服內壁,仍目光緊盯儀表盤,認真琢磨車輛沾染檢查系統的每個操作要領,研究如何能再快一分鍾、一秒鍾。
最終,在日複一日的艱苦訓練過後,王馥穎帶領的女兵組在全營組織的考核中超越了男兵。憑借全營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王馥穎還被確定爲該課目男兵組和女兵組的班長。
當天的陸軍觀摩研討活動中,王馥穎帶領各組成員迅速穿上防護服,攜帶偵檢裝備,並率先跑步進入戰位。她還記得荒漠上的空氣被烈日烘烤得厲害,一陣風帶著砂石從她的臉上劃過,擦出一道淡淡的血痕。來不及處理傷口,王馥穎擡起手臂便擦掉了血漬。
她只顧迅速打開指揮車車頂天線,鑽入車內配合駕駛員啓動設備。同一時間,各點位同步展開,王馥穎在車內設定報警阈值,檢查信號燈的閃爍情況,並通過對講機不斷向上級報告偵檢、洗消情況。課目示範結束後,王馥穎與戰友們密切的配合和出色的表現,贏得了現場觀摩組成員的一致好評。
走下訓練場,脫掉防毒面具,姑娘們的頭發早已被汗水浸透,緊貼在額頭。走在隊伍前方的王馥穎臉上又黑又紅,布滿勒痕,嘴角卻微微上揚。
這一回,隊伍裏沒人再去關注自己是不是像以前一樣“青春靓麗”。站在戈壁邊,“成功轉型”的老兵王馥穎驕傲地說,“這就是我們青春最美的樣子!”
版權聲明:凡本網文章下標注有版權聲明的均爲中國青年報社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使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第77集團軍某旅女子防化連二級上士王馥穎的面頰被風沙侵蝕得又黑又紅,防毒面具在她的臉上留下勒痕,已看不出過去“青春靓麗”的模樣。
這是防化部隊裏很常見的樣子。組建3年來,女子防化連的姑娘們與“毒”爲敵,常年身穿厚重的防護服逆行在“染毒地帶”。她們是陸軍首支整建制女子防化力量,圓滿完成了一個又一個駐訓演習任務,“爲陸軍防化部隊立起了標准”。
然而兩年前,當王馥穎因編制調整從一名醫務工作者轉崗成爲防化女兵,常用的口罩、白大褂變成防毒面具、防護服時,她對防化專業還一無所知。這名從軍9年的老兵知道,自己和戰友們將要攻克的,是一個此前完全陌生的領域。
上等兵鄭甜也承認,過去沒想到會成爲防化兵。她曾夢想成爲特種兵上天下海,或是當醫療兵救死扶傷。下連後第一眼看到自己的主戰裝備是防化服時,鄭甜“瞬間有些灰心”。
“這套衣服不僅寬大厚重模樣醜,還有一股悶臭的橡膠味,戴上面具後像滑稽的‘象鼻人’。”鄭甜回憶說,當時想到要跟防護服朝夕相處、成爲“象鼻人”,她的內心十分抗拒。
適應防護服是這位年輕的姑娘要邁過的第一道坎兒。跟大多數女孩一樣,鄭甜也愛美。最初在全連組織防化訓練時,她時常會找各種理由逃避訓練,甚至希望能換個崗位。
心態的轉變源于一次特殊的任務。下連1個月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鄭甜在電視裏看著醫護人員爲了拯救人民群衆,不懼病毒奮戰在危險的“紅區”。她深受感動,主動請纓擔負營門疫情防控任務。
連續數月,鄭甜除了睡覺外都穿著防護服,戰備拉動也站在排頭,幫助旅隊圓滿完成疫情防控任務。任務結束後,指導員胡悅充分肯定了鄭甜的表現,並告訴她,“那些醫護人員很多都是20歲左右的花季少女,你穿上防護服跟她們一樣,雖然看不清臉,但履行著相同的職責——救人民于水火、保家國之平安。”
上等兵楊洋則爲成爲“逆行者”而來。她在入伍前看過天津港大爆炸救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報道,新聞裏那些義無反顧沖向危險的逆行者讓她印象深刻。她希望能像他們一樣“帥氣逆行”,然而來到連隊後,楊洋最先體驗到的卻是防化兵面臨的危險。
那是一次洗消任務。到達目的地後,楊洋與其他戰友分工合作,協同展開武器裝備,相互配合進行洗消。正當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時,現場一片黃褐色煙雲彌散,原本蹲在地上進行複檢的楊洋突然猛烈地咳嗽起來。
看到楊洋突然劇烈咳嗽,上等兵買爾哈巴判斷她是不慎吸入了“毒氣”,立刻向班長大聲報告。班長立即下達指令,爲楊洋穿戴好防護服防毒面具,隨後送到救護車檢查。
所幸那一次只是模擬毒劑,經過治療楊洋很快康複。總結評講時,連長王雨婷嚴肅地告誡每名官兵,“我們防化兵戰鬥在最危險的地帶,與看不見的敵人打交道,只有嚴密防護保存了生命,才能克毒降魔制勝戰場。”
事實上,想要“克毒降魔”並不容易。防化偵察的各個專業課目、各類裝備操作,對于防化連女兵們來說都是需要攻克的難關。爲此,這群姑娘們拿出“新兵”的態度主動求學,取長補短。
鄭甜爲了練習防護服穿戴沒少“費勁兒”。剛開始時,永遠穿不好的褲腳和漏氣的防毒面具處處與她“作對”。但鄭甜相信勤能補拙,無論刮風下雨,她都鉚足了勁兒進行各種防化訓練,補齊短板。
“要想防護又快又好,穿衣服至少要練1000次。”在班長的指導下,鄭甜將一個穿褲腿的動作練習了成百上千遍,面具戴不好就反複戴上、檢查、脫下、再戴……時間長了,鄭甜的臉上慢慢出現數條防毒面具留下的血痕,腳底和手臂上也磨出厚厚的繭子,作訓服上留下了洗不掉的汗迹。
憑借著這股勁頭,鄭甜的訓練成績飛速提高,防護服穿戴速度越來越快。如今參加全營防護比武,這名19歲的小姑娘第一個完成全身防護,遙遙領先衆人。
王馥穎則拿出了備考醫師資格證時的吃苦勁頭攻克全新領域,後來因表現突出被任命爲偵察班班長。去年,王馥穎作爲班長迎來連隊第一個野外實戰化駐訓,這也是女子防化連組建以來首次迎來重大考驗。
“我們要在烈日下練本領、與男兵爭輸贏、爲陸軍防化部隊立標准!”出發前,連長王雨婷在隊伍前作動員,王馥穎站在偵察班的排頭,感到責任重大。練兵已久,她期待著這一次能在“戰場”上亮劍,爲連隊爭光添彩。
任務中,王馥穎負責帶領班級完成新型偵檢裝備調整校驗、防化兵實戰環境下演訓配屬、實戰環境下防化裝備數據采集等多個中心工作任務,其中人員車輛沾染檢查系統操作、展開與撤收是擺在她面前的一座“大山”。面對新型偵檢裝備,王馥穎不僅要確保熟練操作裝備,還要協同全班完成裝備快速展開撤收。
爲了提高撤收速度,王馥穎特意請男兵和專業領域能手當老師,帶領班內成員虛心向他們請教裝備性能和操作要領,而後一遍遍實操檢驗學習成效和縮短裝備展開撤收時間。最初,男兵組10分鍾完成的撤收,王馥穎和戰友們要15分鍾才能完成,但她們偏不服輸,誓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那段時間,戈壁大漠裏的氣溫平均在40攝氏度左右,防護服內的溫度則可達60攝氏度以上。王馥穎每天變身“象鼻人”堅守在訓練場,任憑汗水浸透防護服內壁,仍目光緊盯儀表盤,認真琢磨車輛沾染檢查系統的每個操作要領,研究如何能再快一分鍾、一秒鍾。
最終,在日複一日的艰苦训练过后,王馥颖带领的女兵组在全营组织的考核中超越了男兵。凭借全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王馥颖还被确定为该课目男兵组和女兵组的班长。
当天的陆军观摩研讨活动中,王馥颖带领各组成员迅速穿上防护服,携带侦检装备,并率先跑步进入战位。她还记得荒漠上的空气被烈日烘烤得厉害,一阵风带着砂石从她的脸上划过,擦出一道淡淡的血痕。来不及处理伤口,王馥颖抬起手臂便擦掉了血渍。
她只顾迅速打开指挥车车顶天线,钻入车内配合驾驶员启动设备。同一时间,各点位同步展开,王馥颖在车内设定报警阈值,检查信号灯的闪烁情况,并通过对讲机不断向上级报告侦检、洗消情况。课目示范结束后,王馥颖与战友们密切的配合和出色的表现,赢得了现场观摩组成员的一致好评。
走下训练场,脱掉防毒面具,姑娘们的头发早已被汗水浸透,紧贴在额头。走在队伍前方的王馥颖脸上又黑又红,布满勒痕,嘴角却微微上扬。
这一回,队伍里没人再去关注自己是不是像以前一样“青春靓丽”。站在戈壁边,“成功转型”的老兵王馥颖骄傲地说,“这就是我们青春最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