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畢業于中央美院油畫系材料藝術工作室,學習和研究中國古陶瓷,在山東泰山創立金山窯。2021年5月,在桐廬深澳建立工作室,創立奧山窯。
隱居山中,對話殘損陶器;醉心創作,力求天然原創……劉鑫用他的執著、熱愛與堅守,以“中間人”自诩對話器物與時間,致力于讓沈睡的中國瓷器文化找回往昔光華,重新綻放生命光彩,綿延傳承。
劉鑫畢業于中央美院油畫系材料藝術工作室,卻在機緣巧合中走上了學習和研究中國古陶瓷的道路。放棄自己已經熟悉的領域,重新打開另一個世界的大門,需要勇氣。而劉鑫覺得一切來得剛剛好。
藝術的世界是相通的,劉鑫憑借自身過硬的材料專業素養及繪畫功底,在山東泰山創立了金山窯。又花了數年時間,探訪了全國各地的古窯口,根據遺址殘存的古代陶瓷片,複原各大窯口的作品,試著留住對傳統日常的記憶。
隨心而器,自然天成,一直是劉鑫制器的追求。而接地氣的民窯一直是劉鑫研究的方向。2021年,劉鑫來到了深澳村。作爲古越窯的發祥地,這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吸引著他。
深澳村的生活很簡單,一輛山地摩托是最好的拍檔。每天第一件事便是上山收集材料,穿梭于白牆黑瓦的徽派建築間,不放過任何一絲與古陶瓷連接的蹤迹。
在他的工作台上,各種不起眼的“玩意”都是他的寶貝。說起它們的故事,劉鑫的眼中閃爍著光芒,“它們都是我從山中、河邊或者農家收集而來,能讓我進一步研究古代人的生活,體會和理解古代瓷器的意義。”
山土成胎,礦石爲釉,燒制一件陶瓷作品急不得,一定要靜下心、坐得住。山土需要過篩,大塊的石頭砸碎後,還要經過研磨才能使用。原料准備妥當後,要經過揉土、拉胚、低溫素燒、上釉、高溫釉燒等多個環節才能完成一件成品。
每一個環節,劉鑫都一絲不苟,“也許在大家看來枯燥乏味,但是能讓古代器物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讓人們了解曆史,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流傳下去,並且結合我的所學加以創作,我的工作就有了意義。”
對于劉鑫來說,深澳就像一個“相處”默契的朋友,除了這裏宜人的環境以及豐富的研究資源,還有熱情好客的老鄉。“村民特別質樸、好客,前幾天還給我送來了清明粿,來到這裏我並不感到陌生,就像在自己山東老家一樣。”
擇一事,終一生。他想盡可能利用自己現有的知識,複原那些年代久遠的器物;他想用自己的雙手演繹著化腐朽爲神奇的絕活,讓瓷器傳承發展,閃閃發光。劉鑫坦言,這一輩子,就願做一名與器物和時間對話的“中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