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村民請注意,目前我鄉正在開展治風工作,倡導‘喪事簡辦、婚事新辦、其他不辦’……”在開陽縣南江鄉龍廣村,近段時間“村村通”的喇叭反複播放著當地村幹部自己錄制的“治風”廣播。
自“治風”工作開展以來,龍廣村多舉措推進移風易俗,確保“治風”工作走進每一名群衆的心中。村“兩委”采取“一二三四”工作法,即黨員幹部帶好頭,評好“紅黑榜”兩個榜,開好“壩壩會、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三個會,簽訂四份承諾書,深入推進“治風”工作。
“治風”工作剛開始時,不少村民不是很配合。家住龍廣村長官司組的劉心田說:“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都不理解這個政策,感覺農村辦酒禮尚往來是一直以來的‘傳統’,禮錢足夠才有面子,現在爲啥要限制禮金。”
龍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陶大模說:“我們在開壩壩會的時候,一些群衆有意見,說之前送出去的禮錢收不回來了,自己虧了。但‘治風’工作是破除農村傳統陋習的有效舉措,我們必須想辦法破解難題。”
爲讓群衆理解“治風”工作,村裏前前後後開了50多場壩壩會,基本上每個組都開了兩次會議。會上,村幹部和紅白理事會的成員反複向大家宣傳白事簡辦紅事新辦的好處,用具體事例來打消村民的疑慮。同時,村幹部帶頭,包括村幹部的親屬,家中有事辦酒席的時候,帶頭執行“喪事簡辦、婚事新辦、其他不辦”的規定。帶好了頭,群衆也開始慢慢有了轉變。
“治風治的是千百年來留下的陳規陋習,治理濫辦酒席只是其中一項,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村一定會形成農村新風尚,也會吸引更多的遊客來龍廣旅遊,來尋找記憶裏的鄉愁。”陶大模說。
黃膠鞋、橡皮手套,再套上防蜂服,油菜花地裏那個裹得嚴嚴實實的養蜂人,就是貴州省納雍縣怕那村90後返鄉創業青年——袁小梅。 3年前,袁小梅從城市回到大山深處的老家,開始養蜂。…
本報貴陽4月6日電(記者陳隽逸)《貴州省“十四五”口岸發展規劃暨貴州省口岸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近日印發。 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國際航線條,新開國際航線條(含洲際航線及國際貨運航線萬噸需求;全省綜合保稅區外貿進出口總值達8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