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問:“弟子孰爲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就是把理論(良知)變成人的本能。說白了就是把理論(良知)修煉成爲人的習慣,讓良知成爲人的一部分。只有如此人才可謂學以致用,只有如此人的一言一行才能都符合道(理論)。如果學不到家,就會像段譽的六脈神劍一樣,時靈時不靈。
就如文中的“不遷怒,不貳過”。面對錯誤不推卸,有錯就改,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正確思維。但如果我們修煉不到家,遇到錯誤就會不自然的想著怎麽推卸責任。而推卸責任就是再次犯錯。如此一錯再錯,就會把事情推向更複雜、更困難的境地,這就是錯誤價值觀導致可怕惡性循環的可怕後果。要避免這種無畏的錯誤,就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良知)。大家不妨想想,如果犯錯了,我們想的是怎麽改正?怎麽補救?這是不是比推卸責任更有意義?是不是更有利于事情的解決?
正確思維(理論),正向的價值觀(良知、理論),産生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法,才能實現正確價值觀的價值。正確的目的産生正確的行動,正確的行動才能實現所立下的目標。
而以上這一切的一切,想要擁有,就必須“好學”。不學,致良知(理論)等等東西是無法明白其中涵義的。連涵義都不明白,談何“知行合一”,談何把良知變爲人的本能。沒有把良知變爲人的本能,那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有可能出錯。一錯再錯,想成功,難!因爲沒有任何一個人敢用一錯再錯的人的!用人如此,做事亦是如此。是以人應當“好學”。
只有好學,才有機會把良知變成人的本能。只有把良知變成人的本能,人的言談舉止,才能規範;規範了,人才是人才。就如馬雲,他說的是管理,寫的是管理,讀書讀的是管理……一切的一切離不開管理(良知)。而在反觀大部分,一下子聊旅遊,一下子說打牌,再一下子就聊八卦……比一比才知道差距在哪!畢竟人的精力有限,想成功就應該把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千事萬事只是良知這一事)。如此才能從容應付,才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