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曆史認知填補考古空白(下)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揭曉“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6項入選。本版于3月28日刊登其中的兩項即四川稻城縣皮洛舊石器時代遺址、河南南陽市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本期刊登余下4項。

  三星堆遺址自1929年首次發現以來,開展了多次考古工作。其中,1986年是一個重要時間節點,當年搶救性發掘了三星堆一號、二號“祭祀坑”,發掘出土青銅神樹、青銅大立人、青銅面具、黃金權杖等珍貴文物,可謂“一醒驚天下”。

  “但這次發掘還存在一些遺留問題,比如‘祭祀坑’所在區域的堆積狀況不明,如堆積分布情況、層位關系、堆積來源等均不清楚;一號坑與二號坑的關系,諸如年代關系、性質關系、埋藏文物之間的關系還不明確;‘祭祀坑’與區域內其他遺存的年代關系、空間關系、功能性質關系等尚未可知;是否存在新的‘祭祀坑’亦未回答。”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長冉宏林說,“這也正是新一輪工作的緣起。”

  三星堆商代遺址祭祀區考古發掘從2020年3月啓動至今,已經初步摸清祭祀區的分布範圍和內部格局,並新發現6座“祭祀坑”,目前K3、K4、K5、K6已經結束野外發掘工作,K7、K8發掘工作也已過半。截至目前,6座“祭祀坑”的地層關系、堆積形成過程、形制結構、遺物埋藏狀況已經基本清楚,出土金器、銅器、玉石器、陶器等2000余件,另提取象牙500余根。其中重要文物包括金面具、鳥形箔飾,頂尊跪坐銅人像、扭頭跪坐人像等,部分遺物從造型、紋飾來看,均前所未見。

  本次考古發掘新發現的遺迹和遺物,將促進關于三星堆遺址及古蜀文明的祭祀禮儀和祭祀體系研究;進一步闡釋了“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基本認識。1986年發掘的一號、二號坑出土的大量遺物,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國內其他地區文化因素,表明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出土的若幹新器物,如K3出土的頂尊跪坐銅人像和銅圓口方尊等,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認識。

  湖北雲夢縣鄭家湖戰國秦漢墓地位于湖北省雲夢縣城關鎮,分布于楚王城城址的東南郊。2020年5月以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雲夢縣博物館聯合組隊進行發掘。

  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羅運兵介紹,鄭家湖戰國秦漢墓地發掘區分爲A、B、C三區。2020年發掘A、B區墓葬共196座,均爲戰國晚期以來的楚文化小型墓葬。2021年發掘C區墓葬116座,其中14座爲飽水墓葬。從墓葬形制、隨葬品組合、殉牲習俗等來看,均爲秦文化的中小型墓葬,墓主應與公元前278年秦軍占領安陸後的秦人及其後裔有關,年代跨度爲戰國晚期至西漢初。

  在本次發掘中,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文字材料。其中,戰國末期墓葬M274出土一件長文木觚(一種多棱體木牍),全文約700字,字體是典型的秦隸,觚文記載謀士荼遊說秦王寢兵立義,體例和文風與《戰國策》近似。該觚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文字最長的木觚,形制罕見,內涵豐富,學術價值重大。“觚文不見于傳世記載,爲我們提供了一篇全新的策問類文獻,豐富了戰國後期政治史資料,是研究當時社會思想的珍貴文本。”羅運兵說。

  據資料記載,雲夢原爲楚地,公元前278年後屬秦。羅運兵表示,雲夢是秦人統一南方的戰略要沖,鄭家湖墓地與楚王城城址及其周圍的睡虎地、龍崗等墓地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年代均集中在白起拔郢至西漢初,這些墓主多是楚、秦、漢嬗遞——秦漢帝國大一統進程的親曆者、見證者,多學科研究也清晰地揭示了當時南北人群的頻繁遷徙與交融互動。這些材料爲研究戰國晚期至西漢初中華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中華文明大一統的進程及其背後所反映的國家認同提供了典型案例,“可謂活化了秦漢帝國大一統進程中重要節點的曆史場景”。

  “江西兩周時期考古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考古學文化面貌不清,譜系尚未構建,‘吳頭楚尾’的曆史進程不明,各種文化的消長關系不清等。”在彙報江西樟樹市國字山戰國墓葬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唐錦瓊從面臨的問題說起。

  國字山戰國墓葬的發掘爲系統解決這些學術問題提供了契機。該墓葬發現于2013年,是江西考古工作重地清江盆地東周時期的中心性城址——築衛城的附屬性遺存。

  國字山墓群位于築衛城以西,由4座形制接近、規模相似的大型墓葬組成,國字山墓葬即是其中的M1。

  自2017年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樟樹市博物館組成的國字山考古隊對國字山墓葬及周邊地區開展系統的勘探、發掘和研究工作。整體工作秉持聚落考古理念,將國字山墓葬置于築衛城遺址群和東周時期清江盆地的大時空框架中考察。經過近5年的發掘,國字山墓葬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據唐錦瓊介紹,墓葬雖經早期盜擾,仍出土2600余件(套)器物。出土器物的種類以漆木器爲大宗,還有金屬器、陶瓷器和玉石器等。器類有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日常用具等。

  值得關注的是,墓內出土兩件有銘銅戈(戟),經專家考證,器主分別爲越王勾踐的玄孫翳和翳的一個兒子。另由墓內出土銘文及遺物等推斷,墓葬時代爲戰國中期。

  考古專家認爲,國字山墓葬的發掘是近年來江西地區東周時期考古的重大突破,填補了江西東周時期考古空白,爲構建和完善本區域兩周時期考古學文化序列譜系提供了關鍵性資料。同時,國字山墓葬的發掘是越國、越文化考古的新突破,爲百越文化研究打開了新局面,對研究作爲“吳頭楚尾”的江西地區東周時期吳越楚關系、政治格局演變具有重要價值,更是爲本區域“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進程的探索提供了直接證據。

  武威地區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位于甘肅省武威市西南,地處祁連山北麓。近年來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牽頭,組建吐谷渾考古項目組,對其開展了持續的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工作。

  2019年,項目組發掘了吐谷渾喜王慕容智墓,該墓是目前發現唯一保存完整的吐谷渾王族墓葬。墓中出土墓志一合,時代明確,內容豐富,首次提及武威南山區“大可汗陵”,墓志左側面還刻有兩行未能釋讀的文字,可能爲吐谷渾本民族文字。

  據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劉兵兵介紹,慕容智墓中出土了一批隨葬品,其中諸如木質胡床、大型床榻、六曲屏風等,皆爲國內同時期相關文物首次或罕見的發現。

  2020年,在完成慕容智墓出土301件(套)文物保護修複的同時,在武威地區開展了大規模調查和勘探工作,發現並確認吐谷渾王族墓葬共計23座。

  2021年,以探明“大可汗陵”的具體方位、布局特征以及豐富吐谷渾王族墓葬群文化內涵爲主要目標,考古隊對武威地區新發現的長嶺-馬場灘區3座墓葬進行發掘,出土隨葬品290余件。從相關材料進行判斷可知,該墓群爲唐代早中期吐谷渾蓬子氏家族墓地。

  “通過持續的考古工作,現可初步將武威吐谷渾王族墓葬群分爲以慕容智墓爲代表的岔山村區(‘大可汗陵’區)、以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墓爲代表的青咀-喇嘛灣區(‘陽晖谷’陵區)及以黨氏墓爲代表的長嶺-馬場灘區(‘白楊山’陵區)三大陵區。墓葬均具有唐代早中期中原地區高等級墓葬的基本特征,以唐代葬制爲主,兼有吐谷渾、吐蕃、北方草原等文化因素。”劉兵兵這樣分析。

  該墓群的發現,生動揭示了吐谷渾民族自歸唐以後近百年間逐漸融入中華文明體系的曆史史實。爲推動武威地區吐谷渾王族大遺址群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利用提供了重要基礎。

  人民網北京4月2日電(記者王連香)據2022年第19屆亞運會組委會消息,4月1日起,杭州亞運會氣象保障工作從前期籌備階段正式轉向全面實戰模擬階段,從全省氣象部門抽調的19名預報業務骨幹全部進駐亞運氣象台,亞運氣象台開始實體化運行。這19名預報員以及後期將派駐支援的中央氣象台和區域氣象中心的特聘專家共24人將共同擔負杭州2022年第19屆亞運會、第4屆亞殘運會的氣象預報預警服務工作。…

  美麗的花開在心底,凝結成默默又美好的祝願,你用畫筆再把它送給春天。“繪畫是我的話語,你聽到了嗎?那片無垠的星海,是我想送給你的禮物……”4月2日,世界孤獨症日。帶你通過畫作走近“星星的孩子”。不排斥、不歧視,多給他們一份了解、包容和關愛。…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