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強村路”——嘉禾縣“一村一策”壯大村集體經濟紀實

  “今天,我領到縣委發的‘流動黃旗’,深感羞愧。今後,我們一定知恥後勇、加壓奮進,想方設法把村集體經濟工作抓上來。”3月29日上午,在嘉禾縣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推進會上,袁家鎮黨委書記雷宏深有感觸地說。

  今年以來,嘉禾縣紮實推進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工作,到2月底時,全縣173個村(社區)集體收入601.12萬元,村均3.47萬元。其中,該縣的普滿鄉、行廊鎮、塘村鎮3個鄉鎮因爲工作出色,排名全縣前3名,被授予“流動紅旗”;而袁家鎮、龍潭鎮、晉屏鎮3個鄉鎮由于工作不力,排名靠後,被授予“流動黃旗”。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既是全面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也是其中最難的工作。正因如此,嘉禾縣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爲“書記工程”,在系統謀篇布局中夯實縣、鄉、村書記責任,做實“一村一策”項目,確保村集體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

  今年初,郴州市委組織部印發了《郴州市2022年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重點任務》,提出了“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倍增計劃,年內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80%以上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萬元”的目標。

  嘉禾縣卻自我加壓,在全市率先提出“力爭每個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的目標。”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部長周侃表示,這主要是出于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等因素的考慮,全縣雖已消除了集體經濟薄弱村,但是目前全縣還有37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略微超過5萬多元,屬于集體經濟收入不穩定村,需要全面壯大集體經濟的實力。

  而村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指標,如果其經營性收入上來了,表明一個村的自我造血功能健全起來了,可以進一步輻射、反哺村裏發展能力較弱的村民;反之,如果一個村的集體經營性收入達不到一定標准,這個村的發展基礎是不牢固的,因此增強發展後勁必須在增加經營性收入上下功夫。

  今年正月初七上班伊始,嘉禾縣委組織部連續三天分三批召集10個鄉鎮的相關人員開座談會,圍繞“集體經濟收入目標和標准”的問題進行探討,參會人員包括鄉鎮黨委書記、組織委員,以及各鄉鎮分別代表好中差三類村的三名村黨組織書記。經過充分探討,最終大家一致認爲:“每個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的目標”經過努力可以實現。

  袁家鎮上洞莊村是遠近聞名的經濟“薄弱村”,該村經營性收入1至2萬左右,今年初,該村制定了“一村一策”方案,縣委組織部評審組對該村“一村一策”審議結果爲“不通過”,理由是措施不具備可行性。後經修改,該村圍繞“加大土地流轉力度,發展林地産業經濟,進一步爭取列入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項目籠子,爭取上級資金扶持”等方面,對“一村一策”進行了修改,提出了具體措施。

  爲保證各村切實找到集體經濟增收抓手,嘉禾縣委組織部堅持把好項目規劃關,采取三輪反饋、三輪論證的方式,督促各鄉鎮、村做實“一村一策”方案,堅決杜絕走過場。

  縣委組織部要求各鄉鎮黨委緊扣完成“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的目標,結合各村曆史文化、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禀賦、産業基礎等實際情況,組織專班制定集體經濟發展“一村一策”方案。

  今年3月7日至20日,縣委組織部召集縣直相關部門組成評審組,采取逐村評審、逐個項目現場勘驗的方式,對“一村一策”方案的可行性進行論證,提出評審意見,並逐一向鄉鎮黨委反饋。鄉鎮黨委收到反饋意見後,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召集鎮村相關負責人對評審反饋意見進行充分探討,圍繞“若評審意見可行,怎樣落實;若不可以,該怎麽辦”提出評審意見反饋意見,並以鄉鎮黨委名義向縣委組織部報送評審意見反饋意見。

  收到鄉鎮針對評審意見的反饋意見後,縣委組織部召集評審組和鄉鎮、村進行會商,充分論證達成一致後,形成書面最終意見,並由鄉鎮黨委書記簽字。“一村一策”方案照此進行整改並形成定稿。

  爲推動“一村一策”方案落實落地,縣委組織部對照“一村一策”方案措施,以村均收入作爲標准,對全縣173個村采取一月一考核、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報,進一步壓實責任。

  “‘一村一策’對各村幹什麽、如何幹等,描繪了詳細的路徑圖,只要項目落地、行動落實、依策而行,各村集體經濟收入破10萬元都沒問題。”嘉禾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李騰玉充滿信心地說。

  3月29日,全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推進會召開,會議點評了各鄉鎮“一村一策”制定情況,通報了1-2月各鄉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由縣委書記親自對排名前3名的鄉鎮授予“流動紅旗”,而排名後3名的鄉鎮,則由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部長授予“流動黃旗”。

  激勵先進,鞭策後進,“紅臉、出汗”壓實了鄉鎮、村兩級書記責任。會後,各鄉鎮黨委書記召集鄉鎮相關站所負責人、村黨組織書記認真研究工作,落實舉措,唯恐落後。

  先進後進齊心共進的局面正在形成。被授予紅旗的行廊鎮黨委書記張金澤壓力確實不小,該鎮山垛村,預計依靠光伏發電、承建2個100萬元以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收入可以達到10.1萬元,屬于剛剛達標。目前,該鎮正在與相關部門對接,爭取部門資金盡快下撥實施道路附屬工程。

  針對經濟條件特別差的村,縣裏還有“補短板”措施,如通過涉農項目資金傾斜,依托村集體經濟組織,由村集體承建200萬以下小型公共基礎設施,承接勞務項目,選派工作隊,加強對村集體扶持等舉措提高經營性收入;通過與金融機構對接,爭取支持。並組建36支、108人的駐村工作隊,全力扶持村集體經濟壯大。

  發展村集體經濟是一項長遠工程,但目前嘉禾縣也産生了不少“立竿見影”的效果。173個村(社區)抓集體經濟、爭著扛紅旗的氛圍濃了,湧現了一個個村黨支部書記抓項目、抓經濟的動人故事。

  石橋鎮石門村黨支部書記李小軍爲發展羅漢果産業,自掏腰包墊付100萬元開荒、種苗、架棚等,他說:“農時不等人,墊了錢雖有老婆1個人給我的壓力,但不墊錢就有全村1000人的壓力。”

  坦坪鎮汪洋塘村“走出去”,在縣城區開起“集體飯店”,村黨總支部副書記李聖國當起了廚師。瑤沖村黨支部書記李文生由老板轉型當支書,爲壯大集體經濟,他帶領村民把100畝冬瓜基地拓展到500畝,還帶領大家上山開墾1000畝荒山,種植陳皮。

  中華山村依托富硒茶品牌,再開墾500畝富硒高梁; 石仙村利用後壟山古樹林,發展黑木耳林下經濟,30畝地一周內摘下2萬多斤鮮木耳.....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