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0余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國海上風電相關技術和産業逐步發展,海上風電從起步階段已開始進入了規模化建設階段。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1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達1690萬千瓦,同比增長452.29%,是此前累計建成總規模的1.8倍。截至2021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規模達到2638千瓦,超越英國躍居世界第一。
大力發展海上風電,對沿海地區能源結構優化、提高能源自給率、打造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等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相關數據統計顯示,“十四五”期間,全國海上風電規劃總裝機量將超100GW,成爲我國“十四五”能源轉型的重要戰略發展路線,有望在“十四五”階段迎來爆發式增長。
跟隨海上風電行業黃金發展期,永福股份從2011年開始,引進多名全國知名專家,組建團隊,全面進軍海上風電業務。十年磨一劍,如今永福股份已成爲“中國海上風電工程技術領軍企業”,海上風電技術實力跻身全國前五。
近年來,永福股份充分發揮公司在海上風電領域的技術優勢和自有船舶設備優勢,在海上風電規劃咨詢、勘察設計、施工、智能運維等一站式全過程服務中積累了大量經驗,擁有了豐富的業績,現已承接的海上風電裝機總容量超過4900兆瓦。
其中,公司承接的金門北碇海上風電場是國內承接的第一個台灣風電場;平潭大練島海上風電項目創造了國內首次大直徑單樁直接打入15m強分化岩的世界記錄;福建長樂外海ABC區海上風電場、甯德霞浦海上風電場B\C\D區項目都是國內規模最大最深的海上風電場之一,各類項目亮點頻頻。2020年,永福股份開始切入海上風電EPC總承包項目,承接了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照明工程分散式風電EPC項目,並于2021年底建成並網運行。該項目是中國首個海上分散式風電項目,也是福建省首次采用EPC工程總承包建設模式的海上風電工程,開啓了我國風能供給跨海大橋用電的先河。
同時,技術團隊持續開展海上風電技術研發,致力于海上風電技術革新。通過産學研相結合,近年來相繼突破了海上風電樁基、施工、機組、檢測、運維等全産業鏈關鍵技術,開創了複合單樁基礎、新型三樁嵌岩式組合單樁、漂浮式防撞、新型仿生草防沖刷系統等專有技術。現已獲得海上風電領域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44項,主編或參與17項國家、能源行業海上風電標准編制,2人入選國家能源局標委會委員。
海上風電呈現從灘塗到深海的方向發展,但因洋流、天氣、風速等原因,海上作業窗口期較短、施工成本較高。永福股份與荷蘭SPT公司建立市場、技術、工程的全方位戰略合作,在國內獨 家采用SPT的吸力樁導管架基礎技術,並在福建長樂外海海上風電勘察設計服務項目中全面應用。該項目是目前世界吸力樁導管架基礎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單機容量最大、基礎單體重量最優、高度最高的海上風電工程。吸力樁技術的優點是可以實現基礎結構整體在陸地上完成組裝焊接,單台基礎安裝在1~2天完成,相比較傳統技術5~7天的時長來說,進度更快,安全性更高。除此之外,吸力樁技術可以極大節省投資成本,以福建長樂外海項目爲例,單台基礎應用可節約投資成本近1000萬元。永福股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爲中國海上風電實現平價上網以及走向深遠海貢獻優質解決方案。
永福股份技術團隊還積極參與智慧海上風電設計,開展了海上風電智慧施工管理平台和海上風電互聯通信系統研究,致力于構建海天地一體化智能系統,服務海上風電行業發展。團隊創新性提出應用廣域寬帶技術解決風機周邊覆蓋問題;應用網絡優化技術解決組網質量問題;應用智能安防技術解決人員、風機、船舶安全問題;應用健康運維技術保障風葉、風機內部運行安全等,打造出具有永福特色的智慧海上風電核心技術。
在不斷推進智慧海上風電工作的同時,公司全面在海上風電推廣全數字設計與移交。技術團隊引進先進的國産“GIS+BIM”,構建海上風電地形、地物、地質數據模型與各專業方案三維模型,並基于模型進行風電機組布置、升壓站位置、海纜路徑等多方案比較,爲客戶提出最優工程技術方案,成爲國內全面提供三維數字化海上風電場基礎設計成果的單位之一。
截至目前,公司承接的長樂外海海上風電項目已全面提供全數字化設計及移交,並在福能海峽東岱集控中心項目中研發投運了公司首套數字化移交與生産運營一體化平台系統。通過構建集控大數據中心,實現智能運維管理、計劃及綜合管理、安全監督管理、移動APP應用等功能,爲客戶提供高品質、專業、成本可控智慧能源解決方案。
永福股份持續以切實行動,推動風電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高效助力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彰顯永福企業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