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大力實施大扶貧、大數據兩大戰略行動的背景下,記者深入息烽縣青山苗族鄉冗壩村,在田間地頭的一線采訪中,敏銳地捕捉到村民誤將“運用大數據扶貧”理解成“村裏來了個挂幫幹部——‘達書記’”這個細節,並“將錯就錯”,從村民將“大數據”誤喊成“達書記”的諧音切入,報道了當地運用大數據開展精准扶貧助力村民增收致富的生動實踐。
稿件刊發後,就以其從群衆視角出發的貼近性,以及運用群衆語言的生動性,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和好評,包括中國大數據産業觀察網、多彩貴州網等都對其進行了轉載。特別是稿件通過日報“兩微一端”等新媒體載體廣泛傳播後,因其鮮活性成爲群衆口口相傳的“佳話”。既宣傳了大扶貧、大數據戰略行動,又將典型做法進行了推廣,取得多贏效果。
本篇稿件得到好評,在采編過程中始終踐行群衆路線是最大的主因,以小視角展現大主題,構思巧妙。如果沒有“一頭汗兩腳泥”“和群衆坐在同一條板凳上”的深入和貼近,就不會發現村民將“大數據”誤喊成“達書記”的細節,也不會有貫穿全篇的接地氣的群衆語言。通過群衆的大實話,當地運用大數據在扶貧工作中用數據說話、數據決策、數據考核的精准舉措得到了深刻體現和廣泛宣傳。整篇稿件文風清新樸實、生動鮮活、言簡意赅,充滿吸引力與感染力,是記者深入“走轉改”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