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戰鬥在“疫”線的平凡英雄上海抗疫一線見聞

  由于在上海戰疫一線多處采訪拍攝,記者成了次密接。身爲一名新聞工作者,責任在身,被集中隔離雖屬偶然,卻也不意外。當置身靜谧的隔離房間,回顧連日來采訪過的每一位平凡英雄,心中充滿了敬意和感動。此時此刻,這座城市正以黃浦江爲界分區分批開展新一輪核酸篩查。各行各業有無數戰鬥在“疫”線的平凡英雄,勇毅堅守,決不退縮。

  在大規模人群篩查中,快速精准的核酸檢測至關重要。這些報告是怎樣出台的?在上海市東方醫院的支持下,記者聯系到該院檢驗科主任範列英,今年已59歲的她依然奮戰在一線日夜裏,記者前往采訪拍攝的時候,天正下著大雨,馬路上空空蕩蕩。東方醫院檢驗科PCR(基因擴增)實驗室裏,燈火通明一片忙碌。浦東新區許多社區當天采集的核酸樣本,正源源不斷地送到這裏來檢測。

  “自3月12日以來,我們檢驗科50多名檢驗人員主動請纓,24小時駐守在醫院裏。我們分成了檢測組和信息組,每個組又有不同的小組,夜以繼日地檢測核酸樣本,同時還要完成本院常規的臨床檢測任務。”範列英說。“這麽大的工作量,全靠大家齊心協力、團結奮鬥。尤其是科室15名共産黨員,他們都是科室業務骨幹,在這場戰疫中個個都是好樣的!”

  在此輪疫情中,上海闵行區較爲嚴重。1994年出生的譚善博,是闵行區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公共衛生醫生,負責流調和密接、次密接及高篩人群的核酸采樣工作。3月24日一早記者前往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采訪的時候,正趕上小譚准備前往一個封控樓棟執行采樣任務。核酸采樣在內部管理有一套嚴密流程。小譚首先填表申領了一個PDA掃碼儀,這個儀器全市聯網,核酸檢測結果可直接上傳“健康雲”;接著申領了一大包防護物資,他必須進行2級防護並穿上隔離衣。

  “叔叔、阿姨,大家准備好‘健康雲’,我們進行核酸采樣了,謝謝配合!”在這棟沒有電梯的老居民樓,小譚在一名志願者的協助下,從一樓爬到六樓逐戶敲門,一個掃碼一個采樣,一個多小時後順利完成任務。小譚仔細核對後,才小心地脫下防護服。回到單位進行樣本交接,再送回PDA核酸采樣掃碼儀,任務才算執行完畢。

  曾經是部隊醫院呼吸科醫生的黃鵬宇,2011年到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爲一名全科醫生。不僅自己是一名家庭醫生,還擔任了家庭醫生管理科的負責人。他負責的科室共有43名家庭醫生和28個助理。面對疫情,家庭醫生們主動摸排封控小區群衆醫療健康服務需求,有針對性做好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以及老人、兒童、孕産婦等隨訪服務。

  記者3月24日下午走進黃鵬宇的辦公室,他正忙著用手機聯系工作。他的手機上,已經置頂了13個與居委會對接的醫療保障群,還有一個專門爲血透病人建立的工作群。“社區居民一點一滴的醫療需求,我們都會及時在醫療保障群裏溝通協調。每時每刻信息都很多,連晚上睡覺,我都不敢深度睡眠,生怕漏掉一個信息。”黃鵬宇說。

  第一次走進這家隔離酒店,不明白每個房間門口的白色塑料凳,爲什麽有的正放、有的倒放。後來才知道,正放的凳子代表房間裏有人,倒放的凳子代表沒人。一日三餐,酒店裏身穿隔離服的工作人員,都會按時把飯菜放在凳子上。隔離人員每天産生的生活垃圾,打包放在門口,經過表面消殺後,由環衛公司的專業隊伍收運,按照醫廢垃圾標准,進行處置。每次扔垃圾,都想起那些正在連軸轉讓垃圾“日産日清”的環衛工人。3月23日,記者曾對上海吳泾環衛綜合服務有限公司的環衛師傅們,就如何處置封控小區的隔離垃圾進行了采訪拍攝。

  受疫情影響,目前上海的垃圾分爲三類收運模式:第一類爲正常居住區産生的生活垃圾,按平時生活垃圾分類要求分類處置;第二類爲封控隔離小區(樓棟)産生的生活垃圾,按隔離垃圾處置,各街鎮環衛公司成立專門清運隊伍,按“定人、定點、定車、定時、定線”原則,直接送到垃圾焚燒場處置;第三類爲集中隔離酒店産生的生活垃圾,按醫廢處置,由區專業隊伍收運至區中轉站,然後由市專業隊伍收運處置。醫護人員到封控隔離小區上門進行核酸檢測和醫療産生的醫療廢棄物,也按醫廢處置。

  那天,記者跟蹤拍攝了吳泾環衛公司垃圾清運組長李金彪和清運工人楊衛國。他們穿著隔離服、開著專門的垃圾清運車進入封控小區,確認已對車輛本身和“隔離專用桶黑袋”的隔離垃圾表面消毒後,才開始進行清運,清運完畢後對車輛進行再消毒。隔離垃圾都要送往垃圾焚燒場統一處置,一輛輛垃圾車排成了一眼望不到頭的長龍。

  隨著大規模核酸檢測工作相繼開展,醫廢垃圾駁運出現大面積空缺。根據上級委托授權和統籌安排,吳泾環衛公司還承擔了吳泾鎮醫廢駁運工作。業務科科長張衛東主動請纓,聯合班組長組成醫廢駁運專班,人員車輛單獨管理,做好點對點對接,並嚴格落實專班人員防護和車輛消毒工作。核酸檢測點什麽時候結束,專班什麽時候開始工作,通宵達旦、連續作戰。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