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帶貨成投訴熱點的背後……

  時下,直播帶貨異軍突起,成爲許多電商社交平台的新突破口,也成爲許多商家轉型自救的“風口”。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電商直播用戶規模爲3.84億,同比增長7524萬,占網民整體的38%。不過,直播帶貨在受到廣大用戶喜愛的同時,伴隨而來的問題也不少。

  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發布的《2021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直播帶貨已經成爲消費者投訴的熱點。直播帶貨良莠不齊成爲消費投訴的重災區,存在承諾不兌現、誇大産品功效、質量不佳、售後義務履行不到位等問題。

  商品貨不對板,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三無”産品搖身變成“網紅爆款”,售後服務難保障這是《2021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中消費者普遍反映的問題。

  相比上述問題,虛假宣傳在短視頻平台商品廣告和直播帶貨中顯得更爲突出。有的主播肆意誇大産品功效,有的用誇張的演技宣稱“跳樓價”“只有100組”,實際上這些優惠價格、數量都是主播虛構的;更有一些主播編造虛假劇情賣慘帶貨,利用社會公衆的同情心和善意售賣僞劣商品。

  西安市民李麗是網購愛好者,今年春節開始迷戀上抖音後,她已經通過抖音直播間購買了10多單商品。很多商品到貨試用後,李麗立刻就有了退貨的沖動。不過,下單容易退貨難。由于購買的基本都是一些生活用品,金額較小,退貨浪費時間不說,還要自己承擔運費,李麗終究還是咽下了這些“苦果”。

  “主播在直播間裏說得天花亂墜,還變著花樣展示商品的各種特點和功能,讓人有一種沈浸式的購物體驗。但很多商品到手後明顯與宣傳的有差距,使用起來就更差勁了。”李麗懊惱地說。

  短視頻平台上商品虛假宣傳有多誇張?連日來,記者浏覽了國內兩家較大的短視頻平台後發現,很多商品的短視頻廣告和直播間裏,是千篇一律的話術和情節、演員誇張的表演、不顧事實的吹噓。

  “你要是想減得慢,每頓吃兩粒;你要是想減得快,每頓就吃三粒。”這是某短視頻平台一款減肥産品廣告裏的宣傳話語,從字面意思看,並沒有明顯的虛假成分,但記者進一步了解後發現,這款減肥産品的主要成分是白芸豆提取物,很多有類似成分的保健品在宣傳上並未說明能減肥,而該産品的廣告宣傳語則直白地宣傳減肥功效。

  近年來,消費者在短視頻等直播平台購買的商品頻頻出現問題,維權也陷入了困境。一些“頭部網紅”仗著粉絲多在直播帶貨時欺騙消費者,一些小型直播帶貨公司通過向平台購買流量,將假冒僞劣商品推介給消費者,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爲時有發生。

  2021年1月1日,消費者吳女士在直播平台觀看某主播的翡翠手镯直播帶貨,購買了1只定制手镯,價格爲38906元。1月4日,商家通知吳女士成品已出,將視頻照片發送給吳女士。吳女士觀看後認爲成品後的翡翠顔色和透明度與當時主播推銷時描述大不相符,于是協商退貨,但被商家以“定制産品無質量問題不予退換”爲由拒絕。吳女士拒絕收貨後多次協商無果,遂向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進行投訴。經調解,雙方各退一步,商家扣除2000元定制費用後給消費者退款36906元。

  與吳女士不同的是,很多消費者在退換貨的過程中遇到了“無人搭理”的情況,部分直播營銷平台怠于管理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的侵權行爲,采取的懲戒力度小,未能幫助消費者維權,致使消費者維權受阻。西安市民黃彬就遭遇了這樣的情況。

  去年底,黃彬在某短視頻平台的某品牌羽絨服平台直播間裏購買了一件羽絨服。“當時主播介紹說,羽絨服原價1299元,現在只要299元,我感覺很劃算就下單了”。他說。

  本以爲撿了便宜的黃彬在收到貨後傻眼了。“羽絨服皺皺巴巴也就罷了,袖口裏面有一處開線了,把裏面的羽絨扯出來一看是灰黑色,還有一股怪味。但主播在直播間明明說填充的是白鴨絨。”黃彬告訴記者,申請退貨後,直播間的客服一直沒有“搭理”他,直到第三天才致電了解情況,但此後又沒有了下文。他向平台反映後,該品牌直播間聯系讓他自付運費退回貨品,又等了兩周後,貨款才退到黃彬的賬戶。

  “跟大的電商平台相比,短視頻平台直播帶貨在商品質量和售後保障上確實存在不少問題,這也是我們這個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西安東郊一家直播帶貨公司的運維負責人祝鮮生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的直播帶貨中,商家、主播、平台的責任認定模糊,導致多主體之間相互“踢皮球”,主體的多樣化增加了消費者維權的難度。

  日前,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中心共同發布《直播帶貨消費維權輿情報告(2021)》,分析指出直播帶貨存在諸多問題的原因如下:一是部分平台缺乏責任意識;二是部分主播缺乏誠信自律;三是監管和處罰力度不夠,導致部分違法違規或者損害消費者權益的直播帶貨行爲沒有得到及時和有效處理,客觀上縱容了部分不誠信、不守法的直播帶貨經營行爲。

  專家建議,要明確和壓實平台責任,有關平台必須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文件要求,完善主播和賣家的資質審核及平台規則制度,對平台內主播和商家加強日常管理,警示私下交易風險,並暢通消費者維權投訴通道,加強和完善售後服務體系建設,同時要持續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針對直播帶貨這樣的新型模式,一方面堅持審慎包容監管,另一方面守住法律的底線,確保其在規範中發展。

  “網絡直播帶貨相較傳統的銷售經營模式而言較爲新穎,更是憑借互聯網的特殊優勢呈現出牽涉主體多、鋪設地域廣、追溯查辦難等特點,因此在監管和法律層面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2021年我們出台了《陝西省網絡交易平台經營者責任清單(試行)》,加強對平台的監管力度。”陝西省市場監管局網監處處長王錦說。

  據介紹,下一步,省市場監管局將聯合相關部門立足監管職能,協同開展聯合執法行動,督促直播平台和相關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全力打擊虛假違法廣告、不正當競爭等違法行爲,及時曝光一批典型案例,提升監管執法成效和震懾力,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秩序,助力數字經濟規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消費者監督作用,依托12315投訴舉報熱線,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對涉及網絡直播營銷違法線索及時進行核查處理。

有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