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北京市教委官方微信“首都教育”的最新文章中,講述了家長和孩子對音頻“o”的分歧,孩子讀“歐”被家長糾錯,孩子卻堅稱老師就是念的“歐”。
文章進一步指出,目前,學界對于“o”的讀音也一直有爭論,沒有一個特別統一的共識。而現在教學中老師的讀音,是根據教育主管部門每年下發的教學標准來設定的,目前的標准就是認定“o”爲單元音,發音念“歐”。
一是《漢語拼音方案》制定于1958年,受年代所限,並沒有標准音標的讀音注釋,很多老師基礎不過關。
二是複韻母“uo”與單韻母“o”屬于同一音位,使得這兩個韻母有相似之處,而“uo”與聲母拼合的幾率要遠遠高于“o”的幾率,所以,“uo”的音更容易被認知激活。
第三是有人認爲,“o”的讀音其實一直沒有變,而是因爲對其注音的“喔”字的讀音發生了變化,導致後來人們將“o”讀成了“窩”。原來,《漢語拼音方案》韻母表中標注了讀音“o”的讀音爲“喔”字,而“uo”的讀音爲“窩”字,由此可見在當時“喔”和“窩”兩個字是不同的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