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津市野生動物保護部門獲悉,曾在天津獲救並遠赴鄱陽湖被放飛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鹳“希希”,在今春北上遷徙中,跨越六省逾千公裏,重新飛抵天津,目前一直停留在天津市幾大濕地保護區休憩、覓食。
去年8月下旬,一只野生東方白鹳在向南遷徙途中掉隊,被及時送到天津市野生動物救護馴養繁殖中心(簡稱“野繁中心”)救助。天津師範大學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研究團隊采集了它的羽毛樣本和新鮮糞樣,進行健康水平動態評估。此後,救護人員和研究團隊一起悉心照料這只東方白鹳,並爲它取名“希希”,寓意希望它早日找到新朋友,適應新生活。
經過3個多月的精心護理,“希希”身體狀況迅速恢複,具備野外放歸條件。去年12月12日,本報記者跟隨野繁中心工作人員一起,在距離天津千裏之外的鄱陽湖畔,放飛了包括“希希”在內的15只救助康複候鳥。放飛前,研究團隊爲“希希”佩戴了衛星跟蹤器。
自放歸日開始,“希希”的衛星定位信號便牽動著衆人的心。研究團隊與野繁中心通過衛星追蹤數據,動態監測、遠程守護著“希希”。數月來,“希希”在鄱陽湖平安越冬,行爲活躍。
3月8日早上,研究團隊驚喜地發現,“希希”啓程了。“在開始北上春遷後,我們一直盼著‘希希’能夠途經天津,回‘家’看看。”研究團隊負責人趙大鵬教授說。
“希希”不負衆望,曆時80多個小時,先後飛越江西、湖北、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六省,直線日下午順利飛抵天津。
12日一早,趙大鵬教授冒雨趕到“希希”棲息活動的位點,去看看這位“老朋友”。“雖然天氣狀況不太理想,但我們還是看到了‘希希’的身影,當時非常激動。”趙大鵬教授說,“更令人欣喜的是,‘希希’並不是形單影只,而是加入了集體生活,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次野生動物救助工作是成功的,放歸地的選擇是科學的。”
“主要體現在時間和路線兩個方面。”趙大鵬教授分析,在時間方面,飛抵天津前,“希希”每天都是行至天色將晚才就地停歇,僅住一晚,次日早上就離開。“希希”到達天津時是下午,距天黑還有幾個小時,但它沒有選擇繼續北上,而是很快找好了“驿站”停留,一留就是多天,至今仍沒有離開。在路線方面,到達天津前,“希希”一路向北,行迹幾乎是一條直線,不走“回頭路”;到達天津後,行迹開始變得曲曲折折,先後在濱海新區,西青區、津南區、東麗區、甯河區等地的數十個位點停留。
趙大鵬教授認爲,被救助放歸的野生動物在北遷途中,經過昔日救助地並長時間停歇,證明了天津生態環境良好,也體現出野生動物對天津這片土地的“感情”。
多年來,天津市不斷加大野生動物保護力度,僅2019年以來,全市就已救護各類野生動物7619只(頭),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5只(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71只(頭),共計放歸野生動物1619只(頭)。
“根據天津市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保護工作特點,我們確定了以東方白鹳、遺鷗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爲重點保護對象,各自然保護區、沿海灘塗、魚塘蝦池等爲重點保護區域,野生動物主要棲息地周邊居民爲重點宣傳人群,持續加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監測調查、巡查巡護、宣傳教育、救護放歸工作。”市規劃資源局森林野保處副處長教效同說,今春候鳥如約而至,截至目前,遷徙過境天津市的候鳥數量已達數十萬只,其中東方白鹳超過5000只,主要分布于七裏海、北大港、團泊、大黃堡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沿海灘塗濕地。此外,監測還發現,越來越多的候鳥選擇在“津城”“濱城”雙城綠色生態屏障區停留。隨著天津市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適合候鳥棲息的範圍越來越廣。(記者 陳璠 錢進 潘立峰 攝)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希望的種子已經播下,從代表委員到1400萬海河兒女,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深學笃用、敢于擔當,正朝著新的目標大步向前,爲輝煌燦爛的明天砥砺奮進…
近期很多市民和來津人員都很關心來(返)津報備的問題,天津政務服務移動端“津心辦”APP、微信小程序、支付寶小程序最新上線“來津報備”功能,來(返)津人員不用再跑腿去社區,隨時隨地在任意一端掌上報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