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走向市場,科研價值向商業價值轉化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環節。”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各環節的快速發展成爲衆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注的重點方向。
實際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于制造業發展的定位從“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上升至“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要逐漸從“體量”向“質量”轉變。其中,創新鏈如何與産業鏈深度融合,對于提升制造業穩定性和競爭力至關重要。
這也是各地區域戰略中重點發力的方向。作爲全國科教強市,成都率先提出“建圈強鏈”行動,探索産業生態與創新生態深度融合的新路徑。其中,已經在全國打響“三醫”名片的成都溫江,成爲一個重要的觀察樣本。
在資源空間和環境容量趨緊的情況下,溫江區確定從增量向存量轉變的發展模式,提出“兩河一心”的營建策略,按照“縱向築勢、橫向賦能”的思路,統籌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生態人文價值的創造性轉化,推動有限空間下的無限發展。
以此爲契機,賦能都市型工業發展,探索以技術成果轉化爲主的發展新路徑,從而推動産業集群向高端化、集約化發展。
在區域協同創新上,如何充分發揮高校優勢,促進創新資源與産業協同發展?上海楊浦區和同濟大學聯手打造的“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率先給出了一種回答,其通過十余年的探索和發展已經成爲國內設計行業規模最大、産業鏈完整、集群效應明顯的知識經濟圈,2020年産值已經達到495億元。
成都的探索始于2013年。彼時,“支持中心城區依托重點高校,共建環高校特色知識經濟圈和科技園區”被作爲成都創新型城市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並逐漸開始從全市層面統籌布局。醞釀4年,2017成都市與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啓動共建首批“環高校知識經濟圈”,並逐漸擴展至10家,爲成都新興産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作爲成都新中心城區,溫江的高校院所資源豐厚,有十余所高等院校在此彙聚。其中,包括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等“雙一流”高校。隨著電子科技大學永甯校區正式獲批建設,溫江的高校資源進一步拓展。
如今,溫江已經初步形成“4+X”空間發展布局,涵蓋電子科大“三醫+AI”科技公園、環川農大知識經濟圈、環中醫大知識經濟圈、環西南財大知識經濟圈和若幹拓展區。這也使得溫江在創新中藥、醫療器械、現代農業等方面形成突出優勢。僅從研發平台來看,溫江就有川農大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中醫大西南特色中藥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等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還有省級重點實驗室193個。
溫江也正在不斷開發高校院所資源的“富礦”,推動創新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當前,溫江在建高能級科研平台3個,已建成四川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院等高能級平台,並將公共技術交易平台擴展至42個。在“高校院所協同創新10條”等政策推動下,科技成果轉化利益鏈接機制已經初步形成,2021年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38.9億元,增長69.2%。
此外,成都現代農業産研院作爲成都市最早打造的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從2018年建成後,已孵化46家企業,轉移了24項技術成果,其打造的川農牛科創農莊,其服務已經延伸至鄉村振興高端研學、領軍人才特訓、高端論壇等領域,爲聚合高校資深度服務鄉村振興、集成賦能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樣板。
中國共産黨成都市溫江區第十五次代表大會提出:“要以創新強動力,深入實施以技術成果轉化爲主的經濟發展新路徑,提速推進“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和大學科技園建設,主動承接知識外溢,催生有根經濟,構建科創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類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生態”。
沿著這個方向,溫江依托“環高校知識經濟圈”,深入推動校院企地協同創新,正在探索一個互惠互利、互相協同的創新生態。不僅要在延鏈補鏈強鏈的過程中發揮“催化劑”作用,還要實現創新平台之間的相互賦能。眼下,這種疊加效應正在不斷放大。
制造業是強國之基,是立城之本。瞄准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20個重點産業,全面實施産業“建圈強鏈”,是成都在“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背景下,謀求産業能級躍升的主動作爲,意義重大。作爲新中心城區,溫江勇挑重擔。
不久前,《溫江區實施産業建圈強鏈行動推進産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重磅發布,其中明確溫江將主動融入醫藥健康、人工智能、都市農業和食品、新消費産業4大産業生態圈,“打造一批産業規模大、創新能力強、主體活力強、協調效應強、産業特色鮮明的重點産業集群”。
具體而言,一方面圍繞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和現代種業等重點産業鏈關鍵環節、關鍵技術發力攻關,另一方面則加快完善鏈主企業、公共平台、中介機構、産業基金、領軍人才集聚共生的産業生態體系。
成都醫學城“三醫融合”的産業生態就是一個代表。目前,溫江已經聚集三醫行業企業和上下遊協作企業510余家,在研藥械品種1104個、在産藥械品種318個,産業生態與創新生態之間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
作爲一家以“基因編輯模型+藥效篩選”爲核心,並且可以提供完整的疾病模型小鼠資源服務的醫藥服務型企業,成都藥康在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爲區內超過50個高校或生物醫藥研發企業提供了服務。“24小時內快速送達”,成爲藥康企業對外服務的口碑,這也正是溫江産業生態的一個縮影。
對于區內很多企業而言,這種産業集群不僅能夠提供人才和技術的輸入,同時在服務輸出方面也有明顯優勢。實際上,溫江還在進一步完善這種産業生態,通過創新型企業梯度培育計劃,重點培育技術水平高、創新能力強、成長潛力大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四川省瞪羚企業。
與此同時,科技賦能也爲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帶來新的可能。比如,百裕制藥的數字化車間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藥物實現了完全數字化的自動生産,並且可以對生産的全流程進行監測。作爲紮根溫江十余年的本土企業,它從一家只有幾十人規模的小企業發展到擁有上千名員工、年産值超10億元的規模化企業,如今又借助數字化轉型煥發新的活力。
從高增長階段走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城市如何與産業同步升級也成爲呼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命題,關乎城運。
中國共産黨成都市溫江區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勾勒出“幸福溫江·美好之城”的未來藍圖,明確奮力建設“創新開放三産共興的希望之區、南城北林兩河一心的大美之區、溫暖如家共擔共享的心安之區”的發展目標。
這也是溫江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先行區的重要實踐。當然,從更深層次來看,這份藍圖也是基于“人-城-産”走向深度融合的新趨勢和新需求的前瞻預判:
近年來,溫江人口“淨增長、流入量大”,産業空間和生活空間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溫江“三個之區”的發展目標,也是對“産城人”三要素的認知和辨析,蘊含著以産立城、以城聚人、以人興業的底層邏輯和營城策略。
爲此,溫江提出要全面提升産業實力、創新能力、開放活力,著力構建以都市農業爲特色、醫藥健康産業爲主導、現代服務業爲支撐的現代産業體系,形成創新開放驅動、融合集約集聚的發展格局。
這不僅涵蓋“三醫”主導産業,現代都市農業和現代生活性服務業也是重要方面。溫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成都農業功能區的核心區域之一,現代農業基礎十分雄厚。以種業爲例,溫江在水稻、油菜、生豬等品種選育創新能力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並且育成雜交稻品種達200余個。
結合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快推進種業振興”的定位來看,溫江的現代農業尤其是現代種業的發展也將迎來重要機遇。
從裝備制造和現代農業向前延伸,現代生活性服務業成爲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補充。溫江正以“兩河”爲脈,建設金馬河運動休閑消費帶和江安河新潮活力消費帶,以文廟爲核心,延續溫江曆史文化脈絡,將生活街巷與文化場景聯動打造。
圍繞“兩河一心”,溫江的現代服務業逐漸催生出許多富有科技含量的新業態、新消費和新場景,深度融合5G、VR、智慧導覽等數字技術,推動業態更新、釋放消費活力。“對我們這些科技企業來說,溫江‘兩河一心’的打造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展示平台和發展機遇。”不久前剛剛落戶的中科源碼服務機器人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
接下來,溫江將在魯家灘綠道、江安拾光示範段、光華公園等點位,打造以全息投影、沈浸體驗、AR智能導航爲特色的未來場館和數字互動消費場景。其中,融合聲光、VR等科技元素的江安河“水生態+夜間消費”新場景還受到市新經濟委的重點支持。
這些特色節點空間和生態消費場景的創新營造,不僅會進一步釋放溫江新居人口和大成都近郊群體的消費潛力,也將爲溫江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多新的機遇。在以“人”爲核心的進化邏輯下,溫江正朝著人城共進的方向,逐步實現從“幸福”邁向“美好”的城市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