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陷粮食危机?真相被揭开 令人大吃一惊!

   近日来,关于粮食安全的话题引起网上热议。尤其是,网上一则主产区小麦同比减少938.3万吨的信息,搅得许多人不明所以。

   实际上,这则消息说的是收购量而不是总产量。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一位负责人解释称,今年河南省的夏粮仍然再获丰收,全省夏粮总产量750.75亿斤,比去年还多出了1.67亿斤,再创夏粮产量历史新高。

   天天见证历史大半年,黑天鹅、灰犀牛总在眼前晃悠,确实闹心。有危机感是好事,让过热的头脑冷静一下,少一点宏大叙事,多一点对百业生计、日常生活的关心,对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不无助益。但是,恐慌过度、自己吓唬自己就没必要了。

   中国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农业产量的提高是改革开放的基础保障。没有坚实的农业基础,中国也走不到今天。今天中国已经是工业强国了,更没有理由对过度恐慌。

   从技术角度讲,工业化的成果之一,就是让人类社会摆脱了饥荒的阴影。历史上没有一个发达工业国家在和平时代发生过大规模饥荒。因为现代农业在工业体系的支持下,已经不是靠天吃饭的自然农业,而是在化工、电力等现代技术加持之下实现了效率的升级。这一升级不仅指种植环节的单产提高、品种改良,还有物流、信息等全方位的提高。因此,像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的局部灾害,不会威胁到我们的饭碗菜篮。

   中国粮食生产的总量是安全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9年10月14日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指出:中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不存在宏观的结构性风险。

   具体到人均,根据白皮书的数据人均占有量稳定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上。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96年的414公斤增长了14%,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470公斤已经远超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设定人均400公斤的安全线,余量很充分。即使国内局部减产因素叠加全球粮食市场供应减少,也不会伤及根本。

   整体而言,进口粮食的总量占比不高,而且以结构性需求为主,对粮食供应安全的影响是很有限。疫情全球蔓延的特殊情况下,包括越南在内的一些国家或因预期的粮食减产、或因真实的灾害影响产量,采取了禁止、减少粮食出口的政策,不会对我国粮食供应有实质威胁。

   重视农业发展,保证粮食安全不能停留在口头。在政策重心不断变化中折腾和被折腾的基层政府也不是发展农业合适的主导者,但现实是中国农业地区缺乏企业组织和资本投入,其中的深层次问题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因此,关注中国农业要落到实处,要对症下药,而不是流于形式一味坚持陈旧僵化的政策与机制。只有中国农业真正发挥效率、提高效益,才是中国粮食安全的长远保证。

有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