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详情
儿(繁体),象形字。儿(繁体)字之构形像小儿头囟未合形,引申为乳子,但甲骨文、西周金文皆不见使用儿(繁体)字之本义者。儿(繁体)字形体从甲骨文开始,经西周金文,战国秦汉文字,一直到楷书,都没有很大的变化。《说文》:“儿(繁体),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囟未合。”朱骏声通训定声:“《苍颉篇》:男曰儿(繁体),女曰婴。《广雅·释亲》:儿(繁体),子也。”清王筠《说文释例》:“象小儿头囟未合,谓臼也。”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 “儿(繁体)”字条后姚孝遂按语:“《说文》训儿(繁体)为‘孺子’,‘孺子’即‘乳子’。《释名》:‘人始生曰婴儿。’初生之儿也。难以总角,且 卜辞字作,亦不象总角形。儿(繁体)当以‘象小儿囟未合’之说为是。李孝定“象总角”之说不可信。卜辞用为人名及方国名。”
儿(简体),象形字。现代汉语读ér的“儿(简体)”只是“儿(繁体)”的简化字。《说文》:“儿,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在人下故诘屈。”所谓古文奇字,当指战国时代东方六国文字,但出土的古文字资料中还没有发现这样独立使用的形体。在《说文》“儿”部中有兀、儿(繁体)、允、兑、充等字,还有兄部、皃部、先部、见部等字所从之“儿(简体)”的篆文形体皆在字形结构下部,因此必须写作“图2-1”形。这些从“儿(简体)”的字大多也见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与篆文形体近似,只是小篆“儿(简体)”部更弯曲而已。大概“儿(简体)”部之字无法归属,《说文》将“儿(简体)”旁立为部首以统领之。孔子曰:“在人下故诘屈(弯曲)。”这是符合字形实际情况的。但《说文》解为“仁人也”或“仁也”,则是望文生训,不足为据。
《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后主﹞乃以延宗为相国,并州刺史,总山西兵事。谓曰:‘并州阿兄取,儿今去也。’”后主为延宗之堂弟。
《金瓶梅词话》第二八回:“西门庆道:‘我的儿,你到明日做一双儿穿在脚上。你不知我达达一心只喜欢穿红鞋儿,看着心里爱。’”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晋语儿、人二字通用。《世说》载桓温行经王大将军墓,望之曰:‘可儿,可儿。’盖谓‘可人’为‘可儿’也。”
唐郑棨《开天传信记》:“又有妇人投状争猫儿,状云:若是儿猫,即是儿猫;若不是儿猫,即不是儿猫。”句中一、三“儿猫”言雄猫;二、四“儿猫”言妇人之猫。 ●《清史稿·兵志十二》:“凡马牡曰儿,牝曰骒。”
《月令广义》:“宣和中士女观灯者赐酒。有夫妇并游,不获同进,其妇蒙赐,辄怀酒杯,谢词曰:‘归来恐被儿夫怪,愿赐金杯作证盟。’上赐之。”
此冡人部而言,“人者、天地之性冣贵者也”。此籒文象臂胫之形,其作儿者,则古文奇字之人也,如大下曰“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亣也”亣下曰“籒文大”,则例正同。亣与儿之义已见於大与人之下,故皆不必㪅言其义。今俗本古文奇字之上添“仁人也”三字,是为蛇足。同字而必异部者,异其从之之字也。
“儿在”各本作“在人”,今依《玉篇》。“诎”各本作“屈”,误,今正。举孔子说证象形也,籒文兼象臂胫,古文奇字则惟象股脚,诘诎犹今云屈曲也。如邻切,十二部。
子部曰:“孺、乳子也。”乳子,乳下子也,《襍记》谓之婴儿,女部谓之嫛婗。儿、孺双声,引伸为凡幼小之偁。
谓篆体臼也。者,头会脑盖也,小儿初生,脑盖未合,故象其形。汝移切,十六部。
《集韵》《韵会》而邻切,音仁。《说文》:人也。《玉篇》:仁人也。孔子曰:人在下,故诘屈。戴侗《六书故》:人儿非二字,特因所合而变其势。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合於下者,若儿若见。郑樵《六书略》:人象立人,儿象行人。
《唐韵》汝移切。《集韵》《韵会》《正韵》如支切。尔平声。《说文》:孺子也。象形。小儿头囟未合。
又《唐韵》五稽切。《集韵》《韵会》研奚切。《正韵》五黎切。音霓。姓也。《前汉·艺文志》:儿良一篇。注:师古曰:六国时人也。《儿宽传》:儿宽,千乘人也。
中国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1986年11月:1951